【專題探索】政府如何帶領國人迎接高油價時代的來臨——專訪能源局葉惠青局長
採訪/方明山‧何承憲 整理/劉美吟 (2005/11/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1期》
在國際油價不斷飆升下,國內的企業及消費大眾恐將面臨高油價的競爭與消費環境,因此,本文專訪能源局葉惠青局長,探討台灣在面對多變的國際石油市場情勢下,政府有關單位將如何以更積極審慎的態度,帶領國人迎接高油價的挑戰,進而創造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原油供需缺口不大,價格上漲另有原因
‧從2004年初,國際石油市場由買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後,原油價格由每桶30美元左右,飆漲至目前每桶60美元以上,對於未來國際油價走勢,能源局的看法如何?面對目前國際石油市場情勢,台灣面臨的問題有哪些?政府將有哪些對策以因應此種挑戰?
從全球原油實際的供需來看,其缺口並非很大。今年的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油價上漲很多,但第二季的全球總供給為每日83.6百萬桶,大於總需求每日81.3百萬桶。即使是第三季(表1),其總供給是每日84.1百萬桶,總需求是每日83.7百萬桶,都可以看出全球原油供需,實際上的缺口並不大,因而價格會飆高,另有原因。
表1 2005年全球原油供需
原油上漲的因素
擁有全球原油產能三分之一的OPEC國家,其原油生產的寡占力強,因此OPEC國家的動向或是產能利用率的情況會受到較大的關注。而最近1、2年,OPEC國家的產能利用率幾乎達到100%。從表2可以看出,OPEC主要國家的每日產能達31~31.5百萬桶,而其每日產量約為30.1百萬桶,剩餘產能非常的少。從過去實證上的結果,產能利用率一直高達97%上下,只要短期間有任何風吹草動,不論來自供給面或是需求面,油價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國際原油市場中的期貨市場交易比重愈來愈高,全球供需的環境提供五花八門的題材。因此,從供給面來看,不論是政治因素,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去世、非洲國家的政變,勞動罷工,或是氣候因素,例如大西洋颶風,亞洲地區的颱風…等,都是很好的炒作題材。尤其是今年油價,每一個向上的高點,都代表有一個特別的事件,在這種情形下,油價就愈漲愈高。
高油價、能源政策、原油供需、政府對策、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替代能源、國際石油市場、能源安全、台灣能源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