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種意見也無妨
陳博志 (2020/02/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2期》
經濟學家常被批評說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種意見,杜魯門總統甚至曾說「給我一個單手的經濟學家」,因為他的經濟學家總是說「on the one hand……」,然後又說「but on the other hand」。這種經濟學家意見分歧甚至自己也拿不出唯一建議的現象,當然有一部分是有些經濟學家能力有問題或隨便講所造成,但另有一部分卻是因為經濟現象的因素多到無法同時全部納入分析中,各種分析必定有些不同之簡化假設所造成。這種意見分歧的現象又造成社會上不少人都自認為能大膽談經濟問題甚至自以為是,以致經濟問題的意見更為紛雜、更難科學或客觀討論的現象。
經濟問題常考慮很多因素而不能只用語言分析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學問,但人的行為或人生是很複雜的事,它通常不只有一個目的,而且又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或一般人對社會經濟現象之聊天相比很大的一個差異,就是經濟學想把不只一種目的以及多樣的影響因素同時考慮進來,包括考慮這些因素間的相互影響。但同時要考慮許多因素的分析並非個人的頭腦所能勝任,也非一般用語言文字進行的討論所能辦到。若要考慮五個因素間的相互影響,則一對一的影響就有十種,多對多的相互影響方式更多,已非人腦和語言所能同時兼顧,因此經濟學家在社會科學中乃率先運用數學來做分析。
即使用數學分析也因納入不同因素而有不同的結論
實際上很多經濟問題所涉及的因素,以及各因素間可能的非線型影響方式甚至連用數學模型都難以全部放在一起處理。於是所有的經濟分析都只能考慮到一部分的目標以及一部分的影響因素,而且常對影響方式做一些簡化的假設(陳博志,2015、2016)。有時候某些因素還沒有具體或精確的數據可以代表,而只能採用一些近似的或瞎子摸象式的指標來充數(陳博志,2017)。於是絕大部分經濟理論乃至實證研究的結果都是在甚多假設和簡化之後的結論,和事實必然有些差異,甚至同一個問題在考慮相同因素的情況下,也會因其中一些函數和參數的假設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十個經濟學家常有不只十一種主張。
事實上許多自然科學也一樣要做很多假設和簡化,但大部分時候自然科學分析中被簡化掉的因素對結論之影響也許不是很大,例如重力加速度的理論掌握了最重要的地心引力而忽略掉空氣阻力等其他因素,並不妨礙理科老師每次在電視上解釋高樓掉落的磁磚有多大的殺傷力。但在經濟問題中有些被忽略的因素卻可能有極大的影響,以致理論和分析必須要重做。
經濟學分析、政策目標、總體經濟、就業影響、所得分配、假設檢驗、貿易自由化、效率與公平、經濟決策、政策配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