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籌募創新育成基金,打造知識型的創業社會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籌募創新育成基金,打造知識型的創業社會

曾怡禎  (2006/06/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6期》

前言

系統的強度取決於最弱的環節。在講求專業化發展的時代,「最弱的環節」往往出現於個別部門(子系統)相互間的連結,即使個別部門運作成績裴然,但整體功效卻未彰顯。這時,加強個別部門的投入和努力之效益不大,而是要聚焦於「強連結」,並據以調整和規劃相關配套措施。

台灣經濟的特色奠基於國民強烈的創業動機和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創投事業號稱全球翹楚;而育成中心在歷12年的發展也有小成。新創事業、創投、育成中心等個別方面皆有建樹,但要如何進一步創造價值、脫穎而出?本文嘗試聚焦於三方面的「強連結」,倡議:政府鼓勵各大學能籌募「創新育成基金」和建議相關配套措施,期望能發揮對產業部門、金融部門和教育部門的整合和觸媒作用,為當前的經濟發展注入豐沛的活水源泉。

本文分為五段。首段為前言;其次是背景說明;第三為問題探討和分析;第四,嘗試提出問題解決之建議措施,冀能千慮一得;最後為結語。以就教於有方。
 

背景說明

(一)國內資金情勢

1. 國內投資的優點和允當性

一般而言,國內儲蓄是國內投資的主要來源,有效誘導國內儲蓄以累積實質資本,進而刺激經濟成長是國家重要施政目標。從台灣經濟發展經驗亦顯示,在早期資金匱乏時,政府倚重美援及超國民待遇來鼓勵僑外投資,隨之的出口擴張和經濟成長,增加了民間財富,政府遂積極發展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加強金融體系扮演誘導資金的功能。

把資金運用於國內投資的好處極為明顯,包括:

(1)加強產業群聚效應

由於我國廠商規模較小,生產事業很難靠單一產品、少數廠商即可成功,而須靠產業上中下體系完整、和關聯產業專精分工,彼此相互合作及支援,庶能大幅降低產銷、交易成本,提高競爭力,因此廠商較偏好在關聯產業聚集的地方投資生產,此即所謂群聚效應。我國的紡織、石化、機械、資訊電子等產業即具有這種特色。

創新育成基金知識型創業社會政府誘因設計大學校友會台灣創投發展中小企業育成權益資金缺口行政院開發基金產學合作育成中心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