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一帶一路戰略下閩台產業合作之新商機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一帶一路戰略下閩台產業合作之新商機

蘇美惠、左峻德  (2015/05/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5期》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哈薩克與印尼,分別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其目的為經由雙邊及多邊合作機制,透過現有區域合作平台,讓「絲綢之路」走出歷史,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向西進入歐洲經濟圈,整合成一共同經濟體,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擬投入400億美元資金成立「絲路基金」,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道路、鐵路和港口。並規劃籌設規模1,000億美元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以支持一帶一路計畫實現;至2015年4月中旬包含英、德、法、義、韓等國,全球已有57個國家參與成為AIIB創始成員國。因此,一帶一路被國際上稱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不但可有效建置中國全球供應鏈,更可能使其進一步擴大在亞洲之影響力。

據中國經濟網(2014)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含括21個國家或地區,以新興和開發中國家為主,總人口約44億(約占全球63%);所將建置之歐亞鐵路長達8.1萬公里,再加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輻射效果,其所構建之區域經濟帶市場經濟潛量預測高達21兆美元(約占全球29%)。針對如此龐大商機與區域整合態勢,本文將從一帶一路戰略下兩岸產業合作之新思維進行探討。

 

兩岸產業合作現況

台灣自1980年代開始因工資報酬過高、土地價格狂飆、基層勞工不足、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影響,導致台灣企業因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產業發展遇到瓶頸,對外貿易條件逐漸失去優勢。加上國際區域經濟體系陸續形成,中國、越南、泰國等新興工業國家以低廉的生產成本優勢條件進入國際市場,使台灣許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勞力密集傳統產業為求生存被迫外移。2001年加入WTO後,台灣被要求大幅開放市場,中小企業既有傳統產銷經營模式被迫改變;另一方面受惠於加入WTO後海外投資及貿易障礙降低,進一步帶動台灣企業進行全球布局。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2014年統計,台商在全球布局中投資區域以中國為主,1991~2014年台商對中國累計投資1,440億美元,其次為中南美洲(加勒比海英國屬地)避稅天堂、國際金融中心的美國及東南亞低廉生產基地。統計1991~2014年台商在中國投資金額以江蘇(31.98%)、廣東(19.66%)、上海(15.43%)、福建(7.81%)為前四大布局區域;然而,福建雖然並非目前台商在中國投資金額最大之分布地,卻為近年來台商積極布局區域,與江蘇、廣東、上海等區域相比,福建是唯一投資正成長區域,其投資年均成長率達16.5%,居各城市之冠(圖1)。

: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閩台合作自貿區政策產業轉型文化創意六級化農業平潭發展東協市場中華文化經濟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