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鼓勵創新並分攤風險是台灣最大的投資環境改善
李高朝(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前經建會副主委) (2013/09/0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9期》
台灣競爭力在下降之中,到處充滿著熊彼得現象
自從韓國的R&D對GDP占比超過台灣不久後,台灣的出口便落後韓國,經濟成長率與實質工資增加率皆低於韓國,GDP之投資率更大幅落後韓國,台灣經濟逐漸低迷,投資環境不佳,經濟奇蹟已經消失了。觀察我國在全球之經濟與出口排名,呈現相當快速的滑落,20年來競爭力不斷下降:每人GDP從2001年第32名,至2011年降為第40名;出口排名也由2001年第14名,至2011年降為第17名(最好時曾為第11名);而個人對於未來競爭力之展望,也是繼續下降。
雖然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的競爭力報告,認為台灣還不錯,但是整體經濟的下滑,給予這樣的評估,實在不是很相稱。WEF對競爭力的12項支柱(pillars)為:組織與制度、公共基本設施、總體經濟環境、國民健康與基本教育、高等教育與訓練、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發展、技術上準備程度、規模經濟、企業成熟度(Business Sophistication)及技術創新。上述12項並非完全獨立,有些項目是相關而互相影響的。台灣整體經濟排名繼續下滑,恐怕技術上準備程度及技術創新的影響最直接、最大。
個人所謂「熊彼得現象」,仍指熊彼得曾表示,長期經濟發展也有較大的循環現象,當創新潮出現時,工資上漲快、投資率高,甚至利率也高;趨平淡時,經濟成長緩、工資增加低,投資率也低,台灣與韓國即充滿此一現象(附表)。
附表 台灣與韓國重要指標比較
研發創新是經濟成長原動力分析
(一)梭羅以計量方法分析創新對經濟成長之貢獻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梭羅(Robert Solow)以總體經濟函數,C-D函數GDP=AKαL1-α分析美國經濟成長約50%為技術進步(總要素生產力提升)之貢獻(目前比重已略低)。韓國現在是50%左右,台灣在民國五○、六○年代之貢獻也在50%上下,但是最近各方研究均降低到只有20%左右,成為經濟成長之瓶頸。
(二)R&D如何帶動經濟成長
計量方法雖可以具體數據來說明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但計量方法及分析假設,可能導致結果偏誤之現象。首先即以C-D函數作理論模型之導演,看看得出之結果與梭羅有什麼不同。
如總體經濟生產函數為﹕
研發投資、技術創新、經濟成長、競爭力下降、薪資成長、出口競爭力、總體經濟政策、投資環境優化、政府研發補助、R&D驅動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