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點亮台灣農業之園區——專訪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籌備處陳建斌主任
採訪、整理/林惠雯、許楓靈 (2007/01/08)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期》
我國農業特性為小農、集約式農業,傳統農業栽培技術基礎十分優異,近年來在政府大力輔導與推動下,我國生技產業逐漸萌芽。在政府、產學研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在水產養殖、蝴蝶蘭人工繁殖、靈芝與冬蟲夏草菌絲體發酵技術已臻世界一流,農民擁有組織培養技術的比例,亦居世界領先地位。
雖然在農業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發上,我國已有多項突破與成果,且研究水準甚高、層面亦廣,然而產業化速度卻落後於研究水準,多數產品與技術仍在試驗階段,距商品化與產業化仍有一段距離。因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發展農業科技,營造農業科技產業群聚,促進農業產業之轉型,依「農業科技園區設置管理條例(草案)」設置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期能提供我國農企業廠商優良投資環境,進而帶動農業科技產業技術的提升,並將「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規劃成為兼具研發、產銷、加工及轉運功能。除加速園區形成農業科技產業聚落,擴大高附加價值產品外銷之外,並輔導鄰近農場成為衛星農場,發展為高科技農業產業中心。
「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籌備處」陳建斌主任,自日本國立東京海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便任職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長期從事農業相關研究及推動工作;於簡任技正期間,更承辦我國目前五個農業科技園區的規劃與推動成形,可說是引領我國農業科技園區開花結果的重要推手。陳主任於農業科技研發及園區規劃,均有宏觀見解及實務推動經驗,因此本刊特地專訪陳建斌主任,期透過他在園區發展規劃上多年來的寶貴經驗與策略思維的分享,使社會各界對國內農業科學園區經營歷程、目前成果和未來展望有更完整且深入的了解。專訪內容如下。
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構想產生與推動歷程
「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構想最早發軔於農委會現任主任委員蘇主委嘉全於屏東縣縣長任內。蘇主委當時觀察到屏東縣地處熱帶,生物資源豐富,但是縣內卻沒有可以代表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加以屏東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農畜漁業產值均占台灣地區重要地位,考量到我國農業面對市場加速國際化及自由化趨勢,未來與外國農產品的競爭壓力不可避免,惟有提升產品品質及產量才能永續經營,因此,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對該縣更形重要,即有設立農業生物技術園區之構想。
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想法成形後,屏東縣政府即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合作,著手成立屏東縣農業生技園區諮詢委員會,當年的幾位重要推手,包含屏東科技大學當時的總務長,即現在的古源光校長,以及當時的屏東縣蘇嘉全縣長與縣政府團隊。經由多次研討後,屏東縣將建立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的規劃構想提交農委會,當時陳建斌博士便是這項業務的承辦技正。
「屏東縣農業生技園區」的構想在會內經過多次規劃討論,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價值的構思,在政府積極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情形下遇到了實現的機會。
由於園區之主意,正好符合「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重點計畫之產業高值化計畫,農委會便向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提交「農業生物技術園區規劃構想」草案,民國92年,該案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審議通過,通過規劃設置一處中央主導型之屏東「農業科技園區」及四處地方主導型之彰化縣「國家花卉園區」、台南縣「台灣蘭花生技園區」、宜蘭縣「海洋生物科技園區」,以及嘉義縣「香草藥草生物科技園區」等。
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屏東、生技產業、群聚效應、中草藥、農業創新、產業轉型、外銷市場、科技農業、研發轉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