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新南向政策與海上絲路的競合關係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新南向政策與海上絲路的競合關係

吳福成  (2017/0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2期》

   隨著中國大陸勞動成本上漲,經濟發展下行,已迫使在當地投資的日、韓、台等企業紛紛轉向東南亞及印度另設生產基地或營運據點2015年年底東協經濟共同(AEC)的建立,以及南亞大國印度的經濟崛起,這兩大市場區塊已被各國視為全球經濟新引擎和最具商機的地方。台灣2016年推動新南向政策,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希望重新定位台灣在亞洲發展的重要角色,創造未來價值,並藉此開啟我國和東南亞、南亞及紐澳等國家廣泛的協商及對話,期能建立緊密的合作,共創區域的發展和繁榮。

   在台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同時,中國大陸早已於2015年全面地鋪展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其中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與新南向政策涉及的國家對象幾乎重疊,因此外界常誤以為新南向政策是在與「一帶一路」競爭。事實上,台灣位處海上絲綢之路核心位置,且對東南亞市場的貿易投資量龐大,同時也正在開拓南亞市場,所以有必要對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加以關注,尤在現階段兩岸關係充滿不確定性,如何在新南向政策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尋求某種程度的連結和合作,以降低大陸對台灣的政治疑慮,並攜手前進第三方市場共同賺取外國人的錢,此一課題就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新南向與夥伴國加強合作連結

   回顧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在2016520」就職演說中正式宣稱,將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並要和其他國家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擴大經濟規模,讓資源有效利用,新南向政策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接著,20168月蔡總統召開了「對外經貿戰略會議」,並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未來將據以引領政府施政方向(1 

   201711行政院核定「新南向政策工作計畫」,其目標為重新定位台灣在亞洲的角色,為台灣新階段經濟發展尋求新方向和動能價值,整體工作將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和「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2)。很明顯的,從「新南向政策綱領」到「新南向政策工作計畫」,已意味著新南向政策開始由願景層次和決策方向設計進入實際運作推動的階段。

   新南向政策綱領強調要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及企業商機,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觀光、文化及人才等雙向交流;以及配合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新南向戰略布局。特別是面對全球供應鏈及新興市場崛起,未來台灣應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元素,形塑新的生產及生活模式,作為亞洲乃至亞太國家典範,並扮演創新者、分享者及服務者的角色。

   新南向政策的總體目標,要促進台灣與東協、南亞、紐澳等18個國家的經貿、科技、文化等各層面的連結,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嬴的新合作模式,進而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新南向政策更將推動四大連結策略,包括:軟實力連結、供應鏈連結、區域市場連結、人和人連結。蔡英文總統曾多次強調,將把新南向政策作為新經貿模式改革的第一步,最重要目的就在加強與區域連結,提升對外經貿格局和多元化,並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而政府也將會用政策讓市場法則運轉更為順暢,讓更多人考慮東南亞及南亞的機會。

   但自從蔡英文總統提出新南向政策之後,在兩岸引發相當多的質疑聲音。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就認為它不可能成功,主要是違反經濟學的規律。有大陸學者更抨擊,這是蔡總統在推動「遠中」、「脫中」的「經濟台獨」。其實,新南向政策綱領已明確提及在區域和平及發展史上,兩岸都肩負很大的責任,也存在很多共同的利益,與東協、南亞和紐澳等國家的經濟合作,兩岸也各具有不同條件和優勢,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

新南向政策海上絲綢之路區域經濟整合中國製造2025東協市場產業分工全球供應鏈跨境產業鏈台商布局國際產能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