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各顯神通脫離泥淖——亞洲國家經濟振興方案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各顯神通脫離泥淖——亞洲國家經濟振興方案

陳世憲  (2014/0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期》

亞洲取代歐美成全球經濟主要成長動能

   全球經濟2008年起接連遭受到次貸危機、歐債危機與美債危機等衝擊,多數國家的經濟深受嚴重打擊,其中美國與歐盟由於身處金融風暴中心,成為金融風暴的重災區,更是全球經濟走緩的主要原因。根據環球透視預測機(Global Insight, Inc.)的數據顯示,歐盟地區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占全球比重200829.3%,降201227%,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也呈現震盪走勢,甚至2012年對全球經濟帶來負的貢獻。美國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占全球比重也自金融海嘯之後一路下滑,200826.1%,降201225.1%,雖然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不像歐盟地區般的明顯下滑,但也較金融海嘯前衰退許多。

   歐美地區占全球經濟比重的下滑,表示有其他國家與地區取代而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新動能。2012年亞洲開發銀(ADB)指出,在過去幾年全球經濟呈現雙軌成(double-track growth),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較先進國家復甦迅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新動能,其中又以亞洲開發中經濟體經濟穩健成長。不過2011年下半年起,由於歐債危機、美國財政問題,以及中東情勢緊張等因素,使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壓制全球經濟成長力道。先進國家則因財政整頓、失業率仍高,經濟情勢動盪加劇,僅能緩慢復甦;而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經濟表現雖然優於先進國家,但受美歐出口市場的需求疲弱,以及內部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成長力道亦無法如之前那般強勁。

 

中、日、韓新人新政牽動亞洲經濟走向

   2013年中、日、韓三國都出現政權轉移,新領導人上台之後,各自推出新的經濟政策,期望能夠讓國家從經濟泥淖中脫困。日本由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再度回鍋擔任首相,期望能夠帶領日本經濟走出失落20年;韓國則是由前總統朴正熙的女朴槿惠重返青瓦台,希望能改變韓國的財閥經濟體制,再創「漢江奇蹟」;在中國方面則是由習近平與李克強形成的「習李體制」接班,在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下,進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調整。

   由於中、日、韓三國分居全球第二、三、15大經濟體,在亞洲地區與全球的經濟結構中,有著至為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力,新人新政勢必將牽動亞洲,乃至於全球的經濟走向。而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不景氣後,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對外貿易、固定投資、民間消費三大動能也出現衰退,連帶地也有實質薪資下滑、失業率無法降低,加上房價節節上升的現象,使得大眾感覺台灣經濟「悶」出一陣低迷,無法突破困境。有鑑於此,本文探究中日韓新任領導人提出之經濟振興方案,探討其如何謀定而後動,提出振衰起敝之政策,持續展現其經濟生命力。


日本:大膽、靈活的貨幣與財政政策

   日本在二戰後推行「產業優先、發展優先、富國富民」的經濟政策,讓其在1953~1979年間經濟穩定增長而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美國則面臨著經濟蕭條、貿易與財政雙赤字的情況,其中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約50%。為此1985年美、英、法、德、日達成「廣場協議(Plaza Accord)之後,美元兌日圓的匯率一路走跌,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則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減低日圓升值對出口產業造成的衝擊,但過剩的流通資金反而導致日本股市與房地產的泡沫1990年股市與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後,日本經濟進入漫長的衰退期。

亞洲經濟日本安倍三箭韓國庶民經濟中國穩增長結構性改革財政刺激貨幣政策投資誘因公共建設台灣經濟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