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科技產業發展態勢與政策分析
孫 林(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05/08/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8期》
伴隨著世界性的技術進步加速,高技術產業正成為世界經濟新的成長點。20世紀八○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大大地促進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界定
對於高技術產業的界定,國內外均有不同的標準。中國科技部制定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中規定了四個指標:(1)高技術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2)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占企業總數的30%以上,且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0%以上;(3)用於研究與開發的經費占銷售額的3%以上;(4)技術性收入和高技術產品產值的總和占總產值的50%以上。但由於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水準還不高,其評價指標在地區間和行業間甚至存在很大差異。
從2000年起,中國採用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高技術產業的定義,並根據OECD對高技術產業的新分類進行了調整(註1)。2002年國家統計局印發了《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的通知》,按2001年OECD關於高技術產業的新分類統一了口徑(註2)。
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態勢
20世紀九○年代以來,中國高技術產業保持了持續快速的成長勢頭。截至2001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已從1995年的4,713億元成長到2001年的17,083億元,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20.0%,是同期全部製造業的平均增速的兩倍多。其中,電腦與辦公設備製造業的成長速度最快,工業總產值的年均成長速度達到35.6%。
隨著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1995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占全部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5.6%,到2001年則達到9.6%,已接近加拿大和德國的水準。目前中國的高技術產業與製造業的其他領域相比,具有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仍明顯偏低。
2001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R&D經費支出為157億元,R&D經費強度占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1%,明顯高於全部製造業的平均R&D經費強度(約2.6%)。但是,中國高技術產業的技術供應和市場銷售嚴重依賴於國際市場。現階段中國的高技術產業主要控制在大量合資企業以及外商獨資企業手中,而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跨國公司的組裝車間,核心技術實際上仍然掌握在西方跨國公司手中。1999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三資企業占到76%,而國有企業只占22.5%;2001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三資企業所占比重更上升到86.4%。
高技術產業、中國科技發展、863計畫、火炬計畫、高技術開發區、稅收優惠政策、軟體產業政策、積體電路產業政策、新材料技術、產業集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