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交通淨零——電動載具減碳效益分析模型與應用案例
謝依芸.陳奕安.李玉貞.林若蓁 (2023/12/1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2期》
低碳運輸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文介紹公路運輸系統車輛模型、電動載具模型應用於新能源車減碳效益分析或政策模擬工具操作範例等,由台灣大學謝依芸教授領銜的E3團隊開發的這套綜合性模型,充分考量社會經濟因素,如收入分布、人口總數、國內生產總值等,對不同類型車輛保有需求的影響。鑒於電動化策略的積極推進,是實現淨零目標的另一關鍵步驟,必須將其與能源生產的減排策略相整合,以有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
在追求全球淨零排放的大趨勢下,除了工業和能源部門的轉型外,交通部門同樣是關鍵的碳排放源。因此,電動化和零排放載具已逐漸成為國際交通發展的重要方向,各國政府紛紛制定具體時間表,計劃禁售燃油動力車輛,以推動交通運輸的零碳轉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鋰電池驅動的電動車和新興的氫燃料電池車,因其環境友好性而受到廣泛關注,電動車利用儲能電池來驅動馬達,而氫燃料電池車則提供了更長的續航能力和更快的加氫速度。各國政府和汽車製造商積極投入這些零碳載具的研發,並不斷完善技術,設立充電和加氫基礎設施,旨在降低成本、提升性能,並確保使用安全。
本文將概述台灣零碳交通載具政策和推廣措施,並介紹台灣公路運輸系統車輛預測模型及其在政策評估中的應用實例,這些分析可以作為政策制定和策略規劃的有力工具。
公路運輸系統車輛模型採用拔靴法統計,該技術具備車輛保有量、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三大核心輸出,能更準確地呈現其不確定性,並確立車輛持有量預測的信賴範圍。
國內淨零交通政策目標與推動
2015年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共同應對全球暖化,目標是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內,並積極投資再生能源與其他節能減碳技術。隨著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推出減碳政策,並結合科技創新,全力推動達成淨零碳排的戰略,全球高碳排產業如石油、鋼鐵、水泥、運輸等領域正在轉型。
低碳運輸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別是電動車與氫燃料車的發展。市場上各式電動車型已供消費者選購,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顯示,電動車(注1)銷量正呈現穩定增長,2022年全球銷售量已超過1,000萬輛,比2021年的650萬輛有顯著提升。另一方面,氫能車輛近年來亦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美國、法國及韓國等推出豐富的補貼計畫,以加速邁向零碳城市的轉型。氫能車輛具有加氫快速、零排放等明顯優勢,各國亦已擬定氫能路線圖及具體的車種目標數量,進一步調整國內政策,以達成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
在台灣方面,「2050淨零排放路徑」的規劃中,政府設定了2030年實現公交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電動小客車和機車全面滲透市場的明確目標。雖然台灣在氫能車輛領域還處於初期階段,但政府正統籌氫能發展策略,逐步強化相關政策及法規,以鞏固實現淨零排放的決心。短至中期,氫能將主要用於能源和工業部門的減碳,長期目標則擴及運輸載具。通過明確的政策方向和國際技術合作,台灣正積極推進交通部門邁向淨零排放的長遠目標。
低碳運輸、交通淨零、電動載具、碳排放減少、政策模擬工具、氫燃料車、台灣淨零目標、溫室氣體排放、2050淨零排放、電動化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