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COVID-19疫情下的文化科技新商機
吳佳霏 (2020/08/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8期》
COVID-19疫情對全球經濟及產業的影響
自2019年12月從中國武漢市開始爆發的COVID-19疫情快速朝向全世界各國傳播,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截至2020年7月8日統計,全球確診1,183萬885例,逾55萬人死亡。肺炎疫情除衝擊中國經濟之外,也連帶對全球產業鏈產生干擾,使得全球經濟成長面臨下修壓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經濟學人的評估,由於疫情持續在全球大流行,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受到衝擊,其嚴重程度將超過2003年的SARS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
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2020年經濟前景報告中(附圖),倘若疫情再次爆發,預估2020年全球GDP將衰退7.6%、G20國家衰退7.3%、OECD國家衰退9.3%,其中美國衰退8.5%、歐元區衰退11.5%、日本衰退7.3%,另外,中國將衰退3.7%、印度衰退7.3%及巴西衰退9.1%等(注1)。
附圖 2020年主要國家GDP預測及肺炎疫情關係
為控制疫情,減少區域感染、降低傳播速度,以及避免持續擴散造成危及民眾健康與生命安全,使得全球由「高度整合」走向「崩離」,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封鎖隔離的方式,及採取貿易和投資障礙措施,造成全球經濟活動大幅減緩,產業發展受到衝擊
,市場需求大為減低。
例如,歐美在人流管制與國境封閉等引發終端消費陡降、失業人數攀升的恐慌,以及中國逾80座城市封城或封閉式管理,運輸、物流、倉儲零售的困難,引發上游缺料、生產缺工、下游無法出貨等人、貨斷流影響。中國因是台灣主要出口市場、最大投資地區,兩岸長期分工形成緊密的供應鏈,對於台灣產業經濟易產生明顯的影響和衝擊(注2)。
COVID-19疫情對藝文場館與文化產業的衝擊
受到疫情衝擊的,不僅只是旅遊業、觀光業、飯店、餐飲、新創業等,因為諸多為了防堵疫情的政策,使得生活造成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限制,包括:各國的文化藝術產業、藝文從業人口、美術館和博物館機構、藝博會等皆造成顯著的影響。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布「全球博物館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研究報告(2020),探討疫情對博物館的衝擊與影響,指出全球約六萬家博物館中有95%是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而關閉(注3)。博物館的關閉對於獲取文化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包含了各國相繼祭出文化機構的暫時關閉措施、藝博會等也採取線上展廳或是延期的舉措。繼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短暫閉館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di Architettura)延後開幕並縮短展期等之後,美國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Met)、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等重要藝術機構也紛紛宣布暫時閉館。
文化科技、COVID-19、線上展覽、虛擬實境、數位出版、文化創意、區塊鏈應用、混合實境、數位轉型、全球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