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績效點線面——論科技專案整體績效與產業貢獻
林佳慧、邱秀玲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在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下,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尤其我國產業受限於天然資源匱乏及腹地狹小的發展條件,對於全球政經環境與技術變遷之反應往往更為劇烈。鑒於產業技術研發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行政院自1979年起開始實施「科學技術發展方案」,由經濟部扮演主要的統籌推動單位,負責核撥補助經費,透過「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簡稱科技專案)」,委託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協助產業研發或引進各項前瞻性、關鍵性及共通性技術,以增強我國產業研發與創新能力。而為累積產業自有的研發能力,經濟部於1997年起更開始辦理「業界科專」,運用科技專案經費直接鼓勵及導引企業投入研究發展工作。換言之,透過不同層面的投入,科技專案不僅促成我國國家創新系統重要成員彼此間的科技創新連結,更因而擴大科技創新對於產業發展的影響範圍。
近年科技專案績效評估及資料蒐集方法之演進
由於科技專案以「法人科專」執行時期最長,所占經費比重最大,故往往成為各界所稱「科技專案」之主體,故以下本文所稱「科技專案」,僅以「法人科專補捐助計畫」為說明範圍。檢視近年諸如「經濟部科技專案績效評估總體報告」、「經濟部科技專案績效考評委員會總評報告」、「經濟部科技專案績效考評作業手冊」、「法人科技專案成效報告」等政府相關出版品可知,為回應各界對於科技專案績效愈形迫切的資訊需求,經濟部不斷精進相關績效評估作業機制與指標設計,以期透過諸如組織考評、計畫查證與整體效益評估等不同層面的整備檢視,完整展現科技專案之績效成果。如自1998年辦理至今之法人科專績效考評作業,係由「科技專案績效考評委員會」逐年以「專家為主、指標為輔」及「單位自評、專家總評」的方式進行法人研究機構之評估,以監督法人研究機構執行績效。而近年(2006~2007年)基於不重複管考及指標通用的原則,除了改以兩年一循環進行各法人研究單位之考評外,亦整合國科會科技組織評鑑構面,從組織發展、研發績效及產業效益等構面探討相關投入產出議題。
然由於此屬於法人科專組織面之績效考評作業,較偏重協助法人研究機構改善計畫執行流程與增進成果落實效益,為進一步回應各界及立法院關切之科技專案計畫效益(注),於2006年開始,經濟部更參考國內外評鑑經驗以及考量科技專案特性,依循不同效益階段不同評估項目之精神,建立短中長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並以此指標體系發展適用之科技專案績效評估指標。為了具體落實此評估體系之指標評估,近年經濟部亦針對資料蒐集方法及工具進行調整,包括維持成果管考系統及績效考評系統,以堅實序年資料之蒐集與累積,並委託運用投入產出(I/O)總體經濟評估模型,針對科技專案所可能衍生的總體經濟效益進行推估,種種作法的改進,除係檢視科技專案的執行效益外,亦為現行行政院所推動之績效預算做準備。
科技專案投入產出表現與衍生效益
若單就政府中央部門之科技研發經費來看,從2004年之671億元增長至2008年之861億元,其中經濟部所能支配的研發經費達三成以上,約從2004年之247億元增長至2008年之275億元。此中一半以上均投入於「科技專案」,自2001年迄今,經濟部投入科技專案的經費除2005年略低於120億元外,每年均維持於130億元左右,並以「電資通光」、「機械運輸」、「材料化工」為前三大投入領域,其科專經費占整體科專經費比重達26%、20%及18%。另外,為鼓勵發展具前瞻性的產業技術,經濟部更逐年提高創新前瞻類科專的經費投入,致使其占投入經費比重亦達14%,分見圖1及圖2。由此可見,「科技專案」已成為政府扶植產業科技發展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由於科技專案投入之目的,在於弭平不同產業與不同研發層次間之科技創新能力缺口,累積產業基礎技術能量,並於產業重要發展階段適時提供必要支援與協助,以促成產業轉型或升級。此外,為了平衡我國區域間產業發展的差距,近年科技專案亦需依各區域特性調整投入與成果擴散途徑。據此,本文以技術能量累積、產業衍生效益及區域均衡發展等三個構面,針對科技專案整體績效與貢獻,分別說明如下:
科技專案、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專利移轉、技術移轉、經濟效益、區域發展、創新服務、技術成果、產業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