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中國的公共建設與經濟成長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中國的公共建設與經濟成長

孫林(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07/07/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7期》

公共建設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公共建設是指政府資助或政府直接從事的各項建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能源供給、環境保護設施、農業設施、學校教育設施、衛生保健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城市給排水系統、文化娛樂設施等。公共建設專案通常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基本特徵。政府從事公共建設的目的,一方面在於興建經濟發展所必不可少,而私人又不願或無力投資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在於通過公共工程投資刺激總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公共建設是經濟成長的先導性要素,是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

公共建設一般可分為基礎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基礎性專案包括交通運輸、能源工業、農業設施、郵電通訊、城市公用設施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建設,一方面直接增加社會總需求,推動經濟成長;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投資主體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並通過投資乘數效,刺激總需求,帶動經濟成長。公益性專案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設施項目。這些專案建設對促進經濟成長也都具有積極作用,比如教育與科技投資,本身就是技術進步的源泉。

公共建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的供給明顯不足,是社會經濟發展“瓶頸”,在經濟發展初期,尤其應該集中精力,擴大公共建設,保證基礎設施的超前發展,以奠定經濟成長的基礎。 

 

中國公共建設對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

中國1978年改革以來所取得的高速經濟成長,一方面得益於大規模公共建設,另一方面也對公共建設產生了進一步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中央政府對公共建設十分重視,19782001年共安排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67,793億元,是改革開放261952~1977年)全民所有制單位投資總和的近十倍。特別1990年以後,中國政府(1991~1995)綱要中明確地對交通、能源、郵電通信、重要原材料等重點行業的建設做出了具體部署,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大大加快。1989200113年中,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總額62,516億元,年均成25.4%,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成長速度高16.5%。通過大規模的公共建設,過去一度曾是國民經的基礎產業的生產能力和基礎設施水準有了大幅度提高,投資環境、生存環境狀況大大改善,促進了經濟快速成長。

公共建設投資對經濟成長的刺激效應,1998~2002年中央政府實施以增加政府公共建設投資為核心的積極財政政策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國民經濟發計畫1980~1985年)計畫1986~1990年)(1991~1995)期間,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成長率分別19.4%16.5%32.3%。這一時期較高的投資成長率,對同期保持平均高達兩位數的經濟成長速度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進第九個五年計1996~2000年)時期後,中國經濟實現軟著,受中國國內外因素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成長率大幅度下降,經濟成長速度迅速回落,通貨緊縮趨勢明顯加劇,國民經濟運行陷入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的困境。

中國公共建設經濟成長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投資積極財政政策基建瓶頸城鄉差距水利工程交通設施能源工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