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宏觀經濟現況與發展趨勢
強永昌(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李靜(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2015/06/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6期》
博覽會是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的重要平台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即承受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是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因素。2014年,世界經濟仍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各經濟體都處於恢復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儘管美國經濟透過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以及「再工業化」措施等,率先實現了經濟穩定和恢復,但其國內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且其積極的金融政策卻誘發了全球範圍的貨幣「戰爭」。歐盟和日本為早日擺脫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的狀態,也先後採取了量化寬鬆政策,不斷增加貨幣供應,推動本幣貶值。受已開發經濟體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影響,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趨勢發生改變,貨幣政策也被捲入到量化寬鬆的「漩渦」。2015年第一季中國經濟增長僅達到7.0%,且IMF預測中國2015年的經濟增長只有6.8%,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結構急需調整。
國際經濟背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5年1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對2015年、2016年的世界經濟增長作出預測,分別為3.5%和3.7%,相較於2014年分別下調了0.3個百分點。下調的主要原因是基於對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歐元區經濟預測作出重新調整,以及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國的經濟活動因油價大幅下跌而減弱,美國是唯一一個增長預測上調的主要經濟體。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性增大,國際經濟將呈現出以下特徵:油價及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下跌、世界經濟發展兩極分化、國際貿易下降和國際投資不平衡。
隨著已開發經濟體逐漸從金融危機中恢復,正在逐步取代新興經濟體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動力。首先,與已開發經濟體經濟增長上升不同的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出現了放緩趨勢;其次,新興經濟體的物價水準較高;第三,伴隨著寬鬆貨幣政策和美聯儲加息預期,國際資本正向美國等已開發經濟體回流。IMF在2015年1月發布的「世界經濟預測」報告(附表)中表示,美國將實現3.6%的經濟增長,日本和歐元區也將緩慢復甦分別實現0.6%和1.2%的增長率。而發展中經濟體中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長將趨於減緩(注1)。
附表 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長率預測值
(一)全球貿易增長趨緩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匯率波動以及寬鬆貨幣政策等,皆促使世界貿易組織(WTO)下調了對未來全球貿易增長的預期。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全球貿易預測報告(2014)中表示,全球貨物貿易將緩慢增長,增長幅度從2014年的2.8%上升到2015年的3.3%,2016年將達到4%。金融危機之後的全球貿易平均增幅為2.4%,遠低於危機前的均值6.0%。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2.0%,國際貨物出口貿易僅增加2.5%。亞洲的貨物出口增長最高為4.5%,然後是北美為3.0%;進口增長最高的是中東達到6.0%,緊隨其後的是亞洲達到4.5%。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進出口總額實現41,59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淨額達到2,590億美元,占GDP的2.8%;美國是第二大貿易國,貿易赤字為7,500億美元,占GDP的4.5%;日本排名第四,貿易赤字為1,180億美元,占GDP的2.4%。國際服務貿易達到46,450億美元,增長6%。其中,歐盟服務貿易出口增長7%,2012年為-2%,美國服務貿易增長5%,亞洲服務貿易增長5%,2012年為7%(注2)。
中國經濟新常態、對外貿易下滑、固定資產投資減速、第三產業成長、一帶一路戰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FDI結構轉變、製造業轉型、全球經濟兩極化、新興市場競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