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產業政策調整及導向分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產業政策調整及導向分析

胡雲華(作者為浦東行政學院經濟教研室副主任)  (2010/05/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5期》

金融危機衝擊下突顯中國產業結構亟待升級

2008年下半年以來,迅速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包括外部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利用外資和出口導向的一些行業生產經營困難,如食品加工、紡織、傢俱、服裝、鞋、玩具、橡膠、皮革、石油、化工以及有色金屬等加工製造業。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突顯了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工業,服務業發展滯後;生產技術水準結構不合理,物質資源消耗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和區域結構不合理,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中西部發展相對落後;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居民消費率偏低;內需與外需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外需,內需不足等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經濟結構層次偏低,關鍵原因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具體表現在:

1.增長品質不高,投入產出比較低

中國是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地區。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中GDP占世界5%,但鋼消耗量占實際27%,水泥消耗量占實際50%1)。

2.產業內部結構失衡

觀察產業結構,可發現(1)產業組織不合理,集中度低,表現為「大而全」、「小而全」,專業化協作程度低,大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產生低水準的過度競爭,阻礙企業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2)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從總體上看,中國工業技術落後,產品開發能力弱,產品品質和技術含量低,各級的深加工度不高(3)產品結構不合理,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與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短缺同時並存(4)地區結構嚴重趨同,重複建設嚴重,專業化分工程度較低。

3.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

在現代服務業發展方面:(1)產業總量偏小,目前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70%左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50%左右,而中國2007年剛達40.1%2(2)結構不合理,傳統服務業發展相對飽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所占比例較低(3)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服務業發展水準高於中西部地區,城市高於農村。此外,中國服務業產品創新不足,服務品質和技術水準不高,在組織規模、管理水準與行銷技術上與國外服務業都存在較大差距,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

上述這些產業結構問題是經濟快速發展中的障礙,也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重要關口。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催化更加突顯出中國必須打破這一關口—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產業政策及其效應分析

(一)產業政策

為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嚴峻挑戰,200811月開始,中國政府果斷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及時制定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完善政策,形成了系統完整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攬子計畫。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十大產業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需擴張自主創新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升級技術研發中小企業政策節能減排宏觀經濟調整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