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科研創業成效與國際發展機會
林奕良(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5/09) 《台經月刊第48卷第5期》
當前我國推動七大科產平台,致力於整合學研創新與創業資源,協助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動能,惟仍多聚焦於技術面與資源鏈結,較少觸及市場驗證與客戶開發等需求面關鍵。本文藉由分析瑞士、日本、美國等國在科研成果產業化上的政策做法,提出平台精進方向,建議應強化創業早期即導入創投、企業與加速器資源,並系統化培育市場導向思維,營造有利科研成果轉化的創業環境,提升平台實效與國際競爭力。
隨著全球創新與科技的迅速發展,創新創業對推動技術廣泛應用、促進經濟發展、解決社會問題等方面至關重要,其中學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與人才更是創業相當重要的搖籃。自2020年起,我國以國內頂尖大學為首成立七大科產平台,致力於建構台灣學研創新生態系,聚焦技術與人才媒合,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與商業化,並透過產學合作、技術移轉及新創事業培育,促進產業發展與創新動能。
近年來,科產平台已建立潛力技術探勘與新創人才培育機制,包括提供教授專利布局、創業教育、探索商業模式等前期輔導,並在決定創業後,提供商業模式驗證、對接企業資源,媒合加速器、創投,協助資金募集等服務。為提升創業成效,近年陽明交大與成大等平台在早期引入加速器業師或創投資源,甚至邀集企業夥伴合作,積極拓展日本及其他國際市場,推動研發成果的商業化與國際落地。
然而,國內大部分平台學研團隊現仍習慣於「技術推動」(Technology Push),缺乏直接與業界或市場需求端的互動與鏈結。為引導科產平台科研成果提升創業成效,本文參考瑞士、日本及美國的相關經驗,特別是在「市場驗證、客戶開發培訓教育」、「創投、加速器或企業早期加入」兩個方面,討論如何創造有利於科研成果轉化的創業環境,並綜合分析推動科研創業相關做法建議,以促進國內科研創業生態系的發展與國際布局。
七大科產平台現況與挑戰
國科會為有效整合跨校以及區域聚落產業能量建立創業生態系,透過前瞻計畫「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在2020年10月成立七大科產平台,分別由臺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中興大學以及中山大學等七校主導。平台任務為建立探勘與輔導潛力案源能力,透過培育專案經理和引入產業業師,協助國內外企業媒合學研技術與人才,並對接至產學合作、技術移轉、成立新創等科研成果產業化路徑,期待當中提供的新創前期培育及新創資源媒合,能成為我國重要的創業能量來源。
平台為了順利培育新創,以平台的專利資料、盟校過去計畫成果,以及教授與企業產學合作情形為探勘基礎,找尋潛力技術與人才,提供有創業意願團隊培訓課程,或透過工作坊、研討會加強創業基礎知識,包含商業模式規劃與計畫書撰寫、財務與法務觀念及股權管理等。對於開始準備創業的團隊,則協助對接政府各種創業資源,如國科會科技創業計畫與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經濟部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價創2.0)與科專事業化生態系推動計畫(TREE)等。
平台雖提供創業團隊多元的輔導與協助,但對需求面的輔導相對比較不足。平台協助新創的培訓課程,多是以財務規劃、專利布局、法規諮詢、股權分配、商業規劃為主,在客戶開發、鏈結企業共同市場驗證的輔導相對較少;平台優先以政府資源為申請目標,在獲政府計畫資源後,團隊雖有國際市場布局的想法,但少有提早接觸國際企業或是尋求國際市場資源的機會。
科研創業、市場驗證、七大科產平台、創投參與、導師認證、美國I-Corps、創育機構、商業模式、產學合作、國際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