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美國之亞太政策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美國之亞太政策

榮沛芳  (2010/04/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4期》

歐巴馬政府對東亞地區政經局勢的持續關注

近來美國對亞太政策有諸多討論,而2010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於美國夏威夷著名的智庫,東西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er)以「亞洲區域架構」(Remarks on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Asia)為題發表的演講,則為近期最具有指標意義的一項。這次的演說是繼歐巴馬總統於200911月出席APEC領袖高峰會,並訪問包括日、中、韓等亞洲國家,以高調的外交動作明確表示美國積極參與亞太的態度之後,再一次重申歐巴馬政府對東亞地區政經局勢發展的持續關注,顯見亞洲在現今美國對外關係中所占的地位,重要性不言可喻。

 

歐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

事實上,歐巴馬的策略與柯林頓總統時代之外交策略,並沒有太大轉變,也就是以接(engagement) 而非圍(containment),作為外交互動的的方式。由於歐巴馬曾經與亞洲有個人的歷史連結,也由於其在個人風格上不同於小布希的保守強硬態度,這些都影響其對亞太策略的形成,同時,時勢的轉變也是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美國霸權弱化的論調,過去幾年一直都存在,在全球金融風暴發生以後,與逐漸浮出國際政經舞台的中國與亞太地區崛起之後,更為甚囂塵上。而大概沒有一個區域比亞太地區,因其與美國在戰後歷史的緊密結合,政經關係的密切交織,更適於被援引辯證美國霸權在逐漸受到挑戰後之政策變化。

歐巴馬200911月訪亞洲時的一句名言the United States is back,是個很簡潔有力的宣示,然而在全球各地衝突與不穩定情勢不斷,新興挑戰頻傳,而美國霸權處處受到質疑,美國國內經濟面臨戰後最嚴峻危機之際,它有什麼資源與方式足以支持這樣一句聽似鏗鏘有力的政策宣示,使其終至不會成為夸夸其言?從希拉2010年稍早的演講內容,或許更明確說明了歐巴馬對亞太政策的實質內容。

基本上,美國在「接觸」的方式下,運用目前現有的合作架構,包括雙邊、複邊、區域整合機制,經由議題的合作及協調,強化與亞太各國的關係,並希望藉此持續保有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與戰略上的優勢。這種全面的互動也是不得不然的結果;這反映出亞太的多元,以及美國在此地不同的利益結構。特別是,在國際大環境改變的情勢下,多管道與多層面出擊,才能整合資源,有效達到政策目標。例如:美國運APEC場域推動強化亞太的經貿整合,經由推動選定的經貿措施,以及組織機制上的改革,促使亞太市場朝向自由化與開放。

APEC的架構雖然是澳洲所提出,但根據瞭解,在澳洲促其實現之前,已經由美國的默許,在老布希總統時代取得默契,並於柯林頓總統將其位階升高為領袖層級的區域合作機制。而為了確保此一經貿自由化的動能,在第一次領袖高峰會之後,持續推動落實,1993年柯林頓總統說服下一年度主辦經濟印尼能延續領袖會議的傳統,並且推動自由化,這也是促the Bogor Goals(茂物目標)的原因。儘管處境已不太相同,但由此似乎可以看出,柯林頓與歐巴馬在亞太政策上,手法頗為類似。兩者皆體認到美國積極重拾國際議題與經貿合作的領導地位,是符合美國利益的作法。

由希拉蕊的演講內容所鋪陳的策略分析,美國針對亞太目前整體的策略是以增加互動與合作的方式,重新強化與亞太地區的關係。而這個關係的內涵與過去並無差異,即是以經濟與安全為兩大重點,然而美國在歐巴馬總統之下,是否仍然蓄意維持現實主義學者所謂的優勢,或只是被動的確保在東亞國家企圖強化合作的情況下,不被逐漸邊緣化,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不過,就目前的國際大環境與人類社會面對的問題而言,無論是追求相對優勢權力或絕對優勢,美國都必須以強化接觸合作代替圍堵的方式,以所謂「智慧型的權力(smart power)之政策執行途徑,利用各層次的管道與場域,傳達其主張,維繫國際事務的領導地位(附注)。

亞太政策智慧型權力區域整合東協區域論壇FTAAPAPEC戰略中美競合多邊合作歐巴馬外交亞太經貿布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