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初勘學界農業科研投資地圖——為農委會農業學界科專領航
吳慈珮 (2009/03/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3期》
農業學界科專計畫之緣起
根據研發雜誌(R&D Magazine)全球科研投資報告,我國2007年研發投入占GDP比例為2.2%,已達先進國家投入水平,儘管前述研究預測全球金融風暴效應,可能使美國科研支出在2009年呈現下降態勢,然而我國在政策宣示研發投入占3%GDP目標下,預期我國整體研發投資仍可穩步增長。
目前我國政府部門推動科技研發活動之單位包括有中研院、國科會、經濟部、教育部、農委會、衛生署等14個機構,各單位研發投資的效率之確保,亦是各界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其中,農委會主管之農業科學領域因具民生福祉與環境安全等公共財特質,若用專利與技轉金額等工業領域常用之績效指標衡量,較難有亮眼表現。爰此,「2002年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建議農委會參考經濟部科專計畫執行方式,研擬農業科專計畫,規劃以法人、業界,以及學界等三類適用對象依序實施,以整合農業上、中、下游研發體系,達成有效運用農業科技研發資源的目的。
農業學界科專,係指運用學界累積之基礎研發能量與設施,採取整合性或跨領域的研發團隊模式,針對產業發展及政策需求所進行之目標或任務導向的農業科技專案計畫。繼農業法人科專與農業業界科專已上軌道,農委會亦積極展開農業學界科專之規劃與籌備作業。本文首先以相對影響力指標(Relative Impact, RI)數值結果,顯示我國農業科學影響力具有全球平均以上水準,並根據農業資訊服務中心計畫管理資訊系統資料數據,進一步依學校別、研究領域別、總件數、主要學校參與之件數與重要研究領域、各領域之主要參與學校等6種面向進行統計分析,描繪農業研發資源於主要學校投入配置情形,最後整理學界代表建言,做為推動學界整合研發能量,投入農業學界科專計畫之規劃參考。
我國農業科技影響力
國家研發成果常見衡量指標之一是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收錄期刊篇數,但更能表示論文品質者,應為論文相對影響力(RI)數值,亦即根據一國論文平均被引用率相對於世界平均值,表示論文的相對影響力。表1為收錄在SCI的台灣科學論文之全球相對影響力情形,顯示在1998年至2002年期間,台灣在農業科學領域相對影響力已是21個科學領域表現最好的,而到了在2002年至2006年期間,農業科學領域更升為正值,表示其影響力高於全球平均,足見我國農業科技具有高品質之研發水準。
表1 台灣SCI論文全球相對影響力
表1 台灣SCI論文全球相對影響力(續)
現行學界參與農委會科技計畫資源配置
彙整統計農業資訊服務中心計畫管理資訊系統94年至96年的資料,可知現行學術機構執行農委會科技計畫經費總額每年共約為9億元,占農委會科技計畫總額44億的兩成比例。以下進一步依照學校別、研究領域別、總件數、主要學校參與科技計畫件數分布、各主要學校重要研究領域,以及各主要研究領域參與學校等項目進行分析。
(一)學校別經費配置情形
以參與學術機關來看,前7名學校獲得最多科技計畫經費者,依序為國立中興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與宜蘭大學,7校合計共占8成科技計畫經費。其中,排行前兩名的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台灣大學,各占科技計畫總經費約25%比重之多,每年執行農委會科技計畫皆超過2億多元,大幅超出其他學校,例如:排行第3位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所獲經費尚在1億元以下(見圖1)。
農業學界、科專計畫、研發資源、學術機構、跨領域整合、相對影響力、科研投入、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人才培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