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東協科技整合布局我國科技合作戰略
錢思敏 (2015/04/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4期》
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將於2015年12月31日成立,此種經濟整合代表的是東協十個國家,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後來增加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將以降低關稅與法規障礙的方式,走向全面性的經濟整合,建立單一市場與生產基地,促使國家間的人、金、物流更為自由化,成為單一的自由貿易區域,如同一個國家般,東協區域所涵蓋的5.7億人口,將成為全球僅次歐盟的第二大單一市場。
台灣作為東協重要的貿易夥伴,當務之急當然是加入東協十國,成為東協加台灣之關係,或者藉由加入RECP的方式,順理成章成為東亞自由貿易區的一員,而讓台灣也能享有關稅優惠,便利人流與金流,但在台灣與中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尚未有進展,也尚無法與東協正式建立更為緊密的關係之前,除了正式的貿易夥伴關係之外,非正式、非官方的科技交流與互動也能帶動雙方的了解與認識,初步建立關係,才能作為未來台灣打開東協市場機會的基礎。
2015年東協共同體即將成形
東協未來將透過四大關鍵支柱實現經濟整合目標,第一是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包含: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化,關稅透明化、廢除非關稅貿易壁壘等),將解除區域內關稅障礙與法規障礙,區域內70%貨物項目進出口的關稅將降為零,最終是要在2020年以前成為貨物、服務、投資、技術性勞工和資本自由流通的地區;第二是東協將成為高度競爭的經濟區域;第三是促使東協成為一個公平經濟發展的區域;第四是讓東協區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目前取得較大的進展是免除商品關稅與服務的自由化。
東協共同體的夥伴關係
東協十國,並與中國、日本及韓國組成東協十加三,簽訂「東亞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十國未來將與中國、日本及韓國更進一步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此外,以東協十國為主體,另外將與六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印度擴大為東協十加六,組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東協共同體之運作
在東協運作中主要是由幾個重要會議所組成,包括:東協外交部長會議(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AMM)、經濟部長會議(ASEAN Economic Official Meeting, AEM)、東協與對話夥伴國家會議、東協區域論壇(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RF)、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亞歐會議(Asia-Europe Meeting, ASEM)等,這些會議的主要任務均有所不同,例如:東協經濟部長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在強化成員間的經濟合作,並提出如何促進經濟整合之相關策略;東協與對話夥伴國家會議則是邀請鄰近國家針對不同議題進行對話等。
東協共同體、科技外交、區域整合、RCEP、農業科技、綠色能源、科研合作、科技週、科技委員會、國際夥伴關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