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從國際指標觀察我國創業環境
陳建男 (2017/1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2期》
2016年度我國行政院通過「亞洲‧矽谷推動方案」,除為帶動我國新興科技之發展外,主要精神在於藉由創新與創業之推動,提升我國經濟之成長,並藉由新興科技(如物聯網)促進國內產業轉型與升級。而在創新與創業環境之評估上,常將創新、創業兩者混為一談,時常只看到創業成果,卻忽略創新的能量,兩者應分開個別探討。在探討國內創業環境與創新能量水準時,可參考國際上主要評估指標,衡量我國相關能量。就創業環境之評估,國際上主要創業指標如: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與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 GEI)。然就創新指標而言,如:歐盟產業創新指標(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EIS),以及全球創新指數(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等。就創新指標EIS與GII而言,我國目前皆尚未納入指標評比中,EIS主要為評估歐盟國家之創新能量,並也調查如美國、日本、韓國與中國的創新分數。而GII衡量構面相當廣泛,2016年報告中主要評估128個國家,且透過82項指標衡量一國之創新分數,惟因主責單位為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故我國較難以進入評比之中。
創業指標GEM與GEI
就創業指標GEM與GEI而論,GEM其調查方式多以問卷調查或面訪為主,分為成年人口問卷調查(Adult Population Survey, APS)以及各經濟體系之國內專家問卷調查(National Expert Survey, NES)。而GEI指標則基於GEM的調查結果,再加入部分創新的因素,結合出其調查結果。
就兩者指標調查的差別而言,GEM主要強調創業量的多寡,且更著重在早期創業階段的調查;而GEI則認為創業數量對於一國經濟成長並無顯著幫助,而是應該著重探討創業的品質,也就是其創新的程度。GEI為佐證其說法,將各國GDP與GEM早期創業活動調查(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TEA)做一迴歸分析(圖1),結果顯示一國創業數量與其GDP呈現一負相關的趨勢,表示GDP較低的國家,其國內創業數量比例將會更多,而該創業種類多以路邊小販等技能重複性高,且不需多做培訓的產業為主。
圖1 各國GDP與其國內創業數量關係圖
全球創業觀察
GEM自1999年起開始發表,主要是由美國巴布森學院與英國倫敦商學院所共同發布,主要在於探討國家創業數量的觀察,並且著重於早期創業活動的階段。而在探討各國創業活動之前,GEM首先就各國創業發展環境做一調查,該調查主要透過各國專家學者,針對自己國家之創業整體環境做一評估,每個國家至少需36位專家學者填答問卷內容,各專家學者根據其對國內創業環境之想法給予評斷,評比分數為1~9,為較主觀之評斷標準。各專家學者需針對國內創業融資情形、政府政策、國內創業計畫、創業教育、研發技轉、商業法律環境、國內市場動態、市場管制、國內基礎建設以及文化社會規範等12個面向做一評斷(圖2)。
創新創業、亞洲矽谷、全球創業指標、創業環境、創新能力、創業教育、創業品質、數位經濟、科技應用、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