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全面躍進的「智」勝關鍵——淺談智慧製造時代下的生產力提升策略
劉靜容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第三波工業革命興起
根據2012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過去在18世紀末,有以蒸汽動力技術讓人們以機器製造,取代手工製造的第一次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時至20世紀初,有以移動式「生產線」掛帥,引領大規模生產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近年來,興起一股以電腦資訊網路及新製程,透過產業數位化改變過去製造業之生產方式,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隨著電腦科技能力的日新月異,為傳統製造業生產方式帶來巨大改變,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科技一方面雖為經濟帶來好處,另一方面,智慧機器的進逼,亦衝擊到需要勞力的工作。
第三次的工業革命,引領著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過去的工廠製造成千上萬個相同的產品,未來在生產模式的轉變下,將朝向大規模客製發展;製造型態的轉變,亦驅動著商業型態的轉變。為進一步探討智慧製造時代下的生產力提升策略,本文自概述智慧製造時代的進逼下,導致全球各國生產模式之轉變出發;其次探討各國為了順應生產模式之轉變,為培育製造業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所採行適切之經濟政策加以因應,並如何謀定而後動以因應此波智慧時代所帶來之衝擊,持續展現其經濟生命力。最後檢視我國目前提出之三業四化產業發展策略,是否得以在智慧製造掛帥的時代下,於全球產業鏈版圖的重整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全球製造模式轉型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12年4月「製造業的未來:驅動經濟成長的機會」(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 Opportunities to Drive Economic Growth)的報告中指出,低勞動成本的重要性對製造業不若以往,全球製造業正面臨供應鏈版圖轉變。
中國的崛起,其低廉勞動力搶占製造商機,使得工業聚落朝向東移,不僅使中國在全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製造國,並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逐步奠定其「世界工廠」的國際地位。惟近年來隨著勞動人權的提升,相較於十年前,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明顯弱化,部分製造業再次向東南亞轉移;此外,已開發國家再工業化進程,亦催化著製造業朝向自動化技術改革。近年來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透過智慧化轉換了傳統製造業的生產方式,亦帶來製造業的嶄新面貌,不僅中國,全球的製造業均面臨新的機遇及挑戰。
在經歷過歐美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後,各國因風險耐受力備受考驗,無不進一步正視產業結構發展失衡問題;隨著世界各國進行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製造業的發展再次成為各國關注之議題。尤其過去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然無助於製造業的發展,強化生產力需要更深層的變革;因此,自動化生產、生產流程的革新等前瞻性的新技術、新科技,也為製造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合作公布的「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報告中,以全球企業執行長的角度出發,認為欲驅動全球製造業競爭力,進一步達到整體經濟繁榮之關鍵因素,包含:人才驅動的創新、經濟/貿易/金融與稅務制度、勞動力與原料的成本和供應、實體基礎建設、能源成本和政策、政府對製造與創新的投資、供應商網路、法規制度、本地市場吸引力,以及醫療保險制度等(圖1)。而能夠善用這些驅動因素的國家,具備先進製造能力,也才能使整體經濟活動具加乘效果,創造國家經濟發展,並繁榮社稷福祉。
智慧製造、工業4.0、再工業化、製造業服務化、供應鏈變革、自動化技術、數位轉型、產業競爭力、科技創新、全球製造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