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績效展現2 設計創新類計畫效益展現之探索
邱秀玲 (2021/07/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7期》
設計創新日益受矚
有鑑於全球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動力從過去的「要素驅動」進入「效率驅動」再轉換至「創新驅動」之發展軌跡,未來台灣要在國際競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以技術驅動創新,更應提升至設計驅動創新,以全面提升整體產業創新能量。因此,國內為能早日能以「Designed in Taiwan」(台灣設計)揚名國際,除了順應國際將設計提升至國家政策的趨勢(注1),也需從早期以提升附加價值的觀點,導入設計美學進行包裝或產品改造之外,近年並已日益對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或使用者導向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等跨界創新能量的提升更為重視。
誠如經濟部近年針對國內設計創新服務能量轉變的詮釋(注2),設計的創新已日漸聚焦以產業需求為基礎,由客戶的需求為起點,藉由設計創造力與創新性的結合,達到提升顧客滿意及黏著為目的,發展出設計思考之專業技術。並且更積極鏈結產、官、學、研各界,促使設計力的腳步由過去單純的產品設計,跨足到「企業設計創新」、「公共服務創新」及「社會服務創新」等不同領域之服務內容及流程改善,另亦透過與國際設計政策專家的對話,擘劃國內設計政策的未來方向,藉此開創設計服務業的新市場,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設計創新效益衡量之挑戰
因此,隨著設計創新政策的推動及創新體系的發展,大眾已日漸感受到設計確實已於企業、公共及社會等各界發揮相當助益,其藉由設計來驅動跨界的創新績效及轉變益處更是備受重視。然因應科技、社會與環境的發展變遷,設計創新也需與愈來愈多元的學科與產業進行跨域融合,以致設計所涉及的影響力範圍更趨廣泛,也因此造成設計創新效益的衡量面臨相當挑戰。
綜整主要的挑戰有三:(1)基於設計導入具多元性,以致設計對產業價值鏈所造成的產出,相較於有具體產品或服務項目的設計成果,所涉及的影響層面並不只表現在最終產品或服務,尚包含衍生的邏輯思維方式轉變;(2)設計創新效益不見得皆可衡量,以致進行效益與價值的蒐整分析時,常面臨難以具體量化的困難,也因此欲評估導入設計創新的正面效果與潛在影響的效益並不容易;(3)設計導入具長期性,因此設計帶來的創新改變並無法立竿見影,甚至可能需至中長期階段始能察覺設計創新的影響力。
設計創新、跨域融合、設計思考、效益衡量、目標與關鍵成果(OKR)、設計價值計分卡、影響力架構、公共服務創新、企業創新、社會設計創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