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京都議定書之經濟衝擊的評估工具-從TAIGEM的發展談起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京都議定書之經濟衝擊的評估工具-從TAIGEM的發展談起

黃宗煌  (2005/03/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3期》

京都議定書終於在今(2005)216生效,國內各主管機關無不積極思索因應對策,其中翔實掌握議定書生效對我國的影響,評估各種境內因應措施的潛在衝擊,都是產官學研各界咸所關切的課題。這些課題的評估,一定要仰賴可以數量化的政策評估模型,包括經濟計量模型、投入產出模型、數學規劃模型、以及可計算一般均(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根據「氣候變遷跨政府間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所出版的報告顯示CGE模型實為各國用以評估溫室氣體減量政策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國內尚屬可行的評估工具,不外乎是工研院能資所MARKAL-Macro、中研院經濟所梁啟源教授所研發的「台灣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GEMT)、中華經濟研究院ENFORE模型、以及清華大學永續發展研究室所研發的「台灣一般均衡模型」系列(包TAIGEMTAIGEM-D,以及普出爐TAIGEM-III)與「全球貿易與環境模型(Global Trade and Environment Model, GTEM-Taiwan)

本文目的不是為了比較上述各模型的優劣,而是藉TAIGEM的發展過程,揭櫫國內在因應京都議定書時所面對的一項焦點問題:國內的評估能力建(capacity building)到底有什麼障礙?本文第二節首先說TAIGEM的研發歷程,第三節概TAIGEM研究團隊的既有成果,第四節深入分析國內研CGE模型的障礙,最後則是結語。


TAIGEM的研發歷程

TAIGEM模型系列的研發,始自1997年,當時環保署為執行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之經濟評估計畫,由空保處蔣貽中博士洽商清華大學永續發展研究室(以下簡稱「本研究室」)召集人黃宗煌教授籌組一個研究團隊(當時核心成員包括台大農業經濟系徐世勳教授及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李秉正教授),與澳Monash大學政策研究中(Centre of Policy Studies, CoPS)合作,ORANI模型為基礎,加以修改並擴充模型結構,從而開CGE模型的本土化研發工作。

環保署根1998年「全國能源會議」的結論而支持本研究室繼續推CGE模型的研發,並1999年底首度完成第一代的可計算一般均衡靜態模型,由當時環保署空保處處長陳雄文定名為「台灣一般均衡模型(Taiwan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AIGEM)。嗣後,在環保署的支持下,經過長期的、本土化的研發改進,大幅增強許多新的特色與功能,並全面更新資料庫,此一靜態模型乃2000年由第一代的原始模型蛻變成有別ORANI模型的第二代模型,並被國內多位教授廣泛應用於許多政策性議題的分析,也由多所學校的研究生應用撰寫碩士及博士論文,分析的議題包括溫室氣體減量、開徵環境費(如碳稅、水權費等)、勞工政策、租稅改革以及貿易自由化等。

CGE模型的動態化具有獨特功能,不僅是許多先進國家研發的重點,而且逐漸用以取代靜態模型,因此,本研究室在環保署的支援下,繼續CoPS合作研發動態模型,2001年順利完成國內第一個動CGE模型,定名TAIGEM-D,並廣泛應用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政策評估。

環保署對TAIGEM的研發支援,2002年底劃下句點,致使研究工作面臨斷炊之虞;加上李秉正教授因轉任中山大學而不再參與團隊運作,亦使資料庫更新遲遲無法落實。所幸,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CEPD)依據全國能源會議結論而委託本研究室研發的多國動CGE模型(此即本研究室與澳洲農業與資源經濟(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ABARE)合作開發的「台灣全球貿易與環境模型GTEM-Taiwan)仍有部分經費支援,同時中原大學國貿系林師模教授、清雲科技大學財金系林幸樺教授、致理技術學院林國榮教授、台大農業經濟系博士生蘇漢邦先生等人適時傾力投入研究團隊,方使TAIGEM-D的研發工作得以持續,但這卻是研發過程中最為慘澹經營的一年(將近十人的團隊成員分享百萬出頭的經費)。

京都議定書生效衝擊TAIGEM模型CGE模型經濟評估工具政策評估溫室氣體減量跨領域合作研究障礙模型應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