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全球經濟景氣回顧與展望
邱達生 (2013/01/10)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期》
回顧2012年的全球經濟情勢大致上屬於「復甦趨緩」狀態,而展望2013年的全球經濟景氣則應該可以用「些微回溫」來形容。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62%,相較於2012年3.28%的成長率看似略有起色,但實際上還參雜著基期因素,且影響國際政經情勢的不確定因素持續對微弱的復甦動能產生壓抑作用。
回顧
在歐洲地區面臨歐債危機衝擊而茫然無解、中國成長動能失溫而瀕臨軟著陸,以及中東地緣政治與東亞主權爭議拖累投資信心等等負面因素下,世界經濟在2012年所幸並未發展成二次衰退危機(Second dip crisis)。2012年的世界經濟能夠避免再一次陷入景氣循環的低潮谷底,除了部分新興市場提供了需求活力之外,美國與日本兩大工業國家也有正面的貢獻。美國在2012年持續穩定的復甦,雖然成長的力道非常有限,但是屬於穩健持續的態勢,房市景氣逐步回溫且原先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也緩慢下滑。日本則是在2012年的上半年藉由311地震災後重建,並輔以內閣府促進節能商品消費的激勵政策,展開在先進國家之中最亮眼的落底反彈表現,惟在下半年利空出盡、成長再次回落。
2012年的經濟局勢仍然無法脫離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餘震,或者我們可以說「後危機時代」(Post-crisis era)並沒有真正的來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接續2007年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爆發,全球經濟成長率陷入負成長(圖1)。先進國家集團因為金融連結較深,2008年就已經因為受到次級房貸風暴波及而接近零成長,2009年因為擴大至實體經濟面,GDP成長率進一步下滑為-3.49%。而在先進國家經濟衰退的衝擊下,全球經濟也在2009年出現-0.57%的負成長,新興市場雖然也受到波及,但在2009年仍然保有2.73%的正成長。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世界各國祭出大規模的擴張性財政刺激政策,以及寬鬆貨幣政策,政策效果自2009年第二季開始陸續產生效應,最明顯的正面效應是全球經濟在2010年的落底反彈,當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達到5.14%,先進國家與新興市場也分別獲得3.0%與7.4%的年成長。已開發與開發中經濟體兩大陣營在2010年的經濟表現,似乎已經帶領全球脫離危機陰霾,但是事實上有兩個因素營造出2010年谷底回升的態勢:(1)經濟政策推升;(2)基期因素。全球經濟成長率在2011年回落至3.83%,2012年則為3.28%,呈現復甦趨緩格局。
圖1 世界GDP成長率
擴張性政策一旦啟動,財政赤字也隨之升高,於是2009年的12月起至今歐洲爆發歐債危機,而美國在2011年發生國債上限危機,以及2012年年底的財政懸崖風險。先進國家之中以日本公共債務占GDP比例最高,其在2011年首度突破200%而達到205.5%,到了2012年更高達219.8%。日本主權債評等跟歐美主權債一樣,遭到信評機構下修,但之所以未爆發主權債危機是因為日本國債是以內債為主;而歐美國債則是外債為主,主要向銀行貸款。
相對於先進國家總體經濟飽受債務危機衝擊,新興市場遭受的威脅主要來自通貨膨脹,而以2011年最為顯著,相對於先進國家年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在2.70%水準,新興市場在該年的CPI年增率高達7.24%。2012年因為全球性的成長緩慢,通膨的需求推升力道消失,先進國家的通膨水準回落到央行設定上限以下,為1.97%。至於新興市場,其在2012年的通膨壓力也獲得稍稍舒緩,下滑至6.13%(圖2)。
全球經濟、復甦趨緩、財政緊縮、貨幣寬鬆、歐債危機、美國經濟、中國內需、日本通縮、新興市場、景氣預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