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疫情時期台灣「新南向2.0計畫」的對外政經策略
林若雩 (2021/04/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4期》
前言
隨著三年多以來中美貿易戰擴及全球,中美之間的競爭似乎回到冷戰時期,雙方的對峙改變衝擊。全球不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幾乎是全方位、全球性的冷戰,也影響全球的經貿版圖,台灣面對如此情勢,必須要有好的因應之道。2020年8月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與三三會等台灣四大工商團體負責人,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對策。強烈建議政府應啟動「新南向2.0計畫」。
何謂「台灣新南向2.0計畫」?
台灣新南向2.0計畫從產業對接角度思考,配合各國關鍵性產業的發展重點,進行台灣產業的適當調整,以取得實質效益為優先。「新南向2.0」的提出,也包含了具前瞻性的積極意涵(注1)。台灣工商團體的負責人認為,台灣多年來已被形塑為全球產業鏈可信賴的夥伴。因而,在東西方對立日趨嚴重之際,台灣如果能善用處於亞太地區樞紐地位的優勢,除了可以成為西方世界可信賴的夥伴,進而還可以成為歐美企業進入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橋梁。
實質而言,在新的全球體系與中美情勢之下,台灣必須自主性掌握相關大國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夥伴。不可否認地,相較於台灣新南向政策1.0,過去五年餘由2016年起,雖然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人為本、促進經貿、資源共享,形成區域共同體意識」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然則整個五年餘的成績看起來,成績的顯示未能非常亮麗。原因在於政府對新南向政策的經濟外交政策目標不夠明顯,政府部門之間的橫向溝通不足,沒有「中心樞紐」導致各部會間協調也不足。
形成互信國家聯盟
本文認為台灣必須形成全民行動式,建構經濟互信的國家聯盟,疫情之後的台灣「新南向2.0」策略,更加需要台灣與國際之間的合作。由於我國未能如同經貿大國般擁有很強大的外交關係,目前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台灣夾於中美兩強之間「兩大之間難為小」;因此求人不如求己,「動員全民積極參與,組成互助友好國家聯盟」,取代所謂的國家隊伍方式,不失為可行之道。舉例如台灣與美日間的加強密切合作。不久前日本「日經新聞」披露,美國正構思為晶片及其他具有重大戰略性產品建立「較不依賴中國」供應鏈,例如在半導體方面與台灣、日本及韓國合作;在稀土方面與澳洲合作。對於台灣是否真的可能納入由美國與印太國家共同組成的供應鏈安全正式聯盟,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及「台灣與印太地區」(Project on Taiwan in Indo-Pacific)專案負責人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等學者皆認為可行。
新南向2.0、國際連結、經濟互信、亞太樞紐、供應鏈安全、印太戰略、產業對接、數位商機、區域整合、經貿夥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