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從行動寬頻技術演進 論我國4G產業政策
黃慶原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過去數年我國一直積極扶植以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iMAX)技術為核心的4G產業,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長期演進技術(LTE)後來居上,而現已是4G市場的主流技術(注1)。台灣係以出口為導向之海島型經濟體,任何世代交替的技術演進,對我國通訊廠商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從行動寬頻技術演進及產業實務的觀點,探討我國4G產業政策之發展。
行動通訊技術演進歷程
自196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蜂巢式概念,行動電話開始進入商用化階段,並於1980年代發展出第一代行動電話系統(1G);1990年代則發展出第二代行動電話系統(2G);1990年代後期,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第三代行動電話系統(3G,圖1)。
圖1 行動通訊技術演進示意圖
目前3G為全世界最普及的行動通訊網路,3G技術標準(IMT-2000)主要有CDMA2000、WCDMA(UMTS)與TD-SCDMA。2007年10月ITU通過WiMAX成為3G標準的議案。根據全球行動供應商協會(GSA)的統計,截至2011年第四季為止,現有的2G/3G網路已擁有超過53.7億用戶,而在採用3G標準的用戶中,WCDMA用戶數為絕大多數,約計8.9億。
在B3G(Beyond 3G)的標準競賽中,LTE及WiMAX是兩種最引人注目的競爭技術。LTE係由WCDMA/HSPA所延伸發展出的技術,3GPP規範LTE技術內容,HSPA+與LTE是兩個平行演進且互補的技術(圖2)。WiMAX係由IEEE規範技術內容,WiMAX技術發展可分為固定式(802.16-2004)與移動式(802.16e)兩大標準規格,WiMAX 2(802.16m)係下一代WiMAX技術標準。
圖2 3GPP與3GPP2技術演進路徑
近幾年,美國行動通訊業者均以4G網路的名號進行行銷宣傳,如T-Mobile的HSPA+、AT&T與Verizon的LTE,以及Clearwire的WiMAX。雖然這些服務在傳輸速率上皆比現有的3G網路快速,但仍未符合ITU所定義的4G技術規範(注2)。鑒於名稱的混淆造成一些紛擾,因此2010年12月ITU放寬對4G網路的認定,除了先前通過的LTE-Advanced與WiMAX 2之外,其他相關技術如LTE、HSPA+與WiMAX也同樣適用。
韓中台之發展經驗比較
1990年11月韓國經由PacTel Cellular取得美國Qualcomm的技術授權後,傾一國之力進行CDMA技術生根與產品開發,最後造就韓國Samsung與LG等通訊廠商的崛起。原本沒有通訊技術的韓國,藉由CDMA技術,研發能量由終端(Terminal)延伸至局端(BTS),由2G領域展露頭角至3G/4G等領域。現今韓國在4G領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尤其是擁有數量相當可觀的LTE-PHY專利。
WiMAX、LTE、4G產業政策、行動寬頻、終端設備、基地台、技術標準、電信產業、網路外部性、經濟規模效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