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APrIGF)議題對台灣網路治理議題的啟發
陳映竹 (2017/0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2期》
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簡介
數位落差、網路監控、網路言論自由、上網的權利、個人資料的保護、資訊安全等相關議題都是目前國際上所關注的,同時也都是涉及多方利益關係人的議題。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提供了一套模式,讓政府代表、企業機構、公民團體、非營利機構等,都可在IGF上交換意見、溝通協調、找尋合作機會,同時也形成協助改革的選項。
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Asia Pacific Regional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APrIGF)源自於IGF,為亞太區網路使用者對網路治理彼此對話的平台。
第一屆APrIGF於2010年在香港舉辦,之後也於亞洲其他地區舉辦,為協助青少年建立網路治理觀念,也設置了青年網路治理營隊(Youth IGF, YIGF)。2016年經台灣各單位爭取,第一次在台灣舉辦三天之APrIGF,並由交通部與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共同主辦。
本次參與人數約317人,除117人來自台灣本地,另有200人分別來自韓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國家,來自11個國家(或行政區)42位政府官方代表,組成人員身分為政府官員、學術單位、技術人員、公民社群團體、企業(附圖)。
附圖 參與2016 APrIGF人員身分比例
本屆APrIGF主題為「A New Internet Era- Merging Physical Space with Cyberspace」,探討在新的網路世代及領域中,實體與網絡空間之結合,分六個子題:(1) IANA管理權之移轉對於未來之衝擊(The Future Impact of IANA Transition);(2)網路安全(Security);(3)人權(Human Rights);(4)網路協定與政策的衝擊(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Policies);(5)網路的普及性(Universality);(6)網路連結性(Cyber Connectivity),開放各界投稿,共收取了94份議題,使用其中44份,規劃至30個議程中。
此次APrIGF所討論的議題在國內已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資訊安全、人權、縮短數位落差,都已經納入國內政策討論與制訂考量中;同時,IGF所使用的多方利害關係人討論模式,有明確的機制與流程,可以作為我國在政策制訂模式與連結國際的參考。本文將針對這兩個面向,討論2016 APrIGF對台灣網路治理議題的啟發。
(一)數位科技的發展與隱私保護政策制定
在會議中提到了穿戴式裝置、智慧型手機及未來物聯網、智慧城市規劃與發展,對於使用者資料的傳輸、加密與保密要求也不斷提高,這些也使得業者開發相關服務的成本大幅上升。在關注使用者隱私的當前與未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發展是否還有未來?與會者認為若是考量到使用者的隱私或是資安的防護,可能會衝擊產業發展。
(二)維護及重視數位人權議題
與數位人權相關的議題裡,涵蓋性別平權、網路犯罪、網路暴力、資料所有權等問題。有與會代表提到,因為國情及文化關係,若採行網路實名制,可能導致部分網路使用者喪命。其他人認為在容易上網的時代,當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遠離網路色情、暴力、霸凌等危機時,感到十分無力與恐懼。儘管使用網路有風險,但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女權或兒少團體代表發言,認為女性、身障者在家也能透過電子商務平台販售手工藝品所得以貼補家用,但部分國家則有因性別影響上網權力,或因貧富差距、城鄉發展落差造成數位落差的情況。
亞太網路治理、數位人權、隱私保護、數位落差、物聯網安全、網路治理政策、網路監控、網路言論自由、智慧城市發展、國際數位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