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區域金融穩定與國家安全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區域金融穩定與國家安全

洪財隆‧劉玉皙  (2005/05/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5期》

東亞地區金融風險的特殊性

檢視東亞,其經濟動能強大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反應在生產與貿易上,東亞占全球的比重日益升高。東亞擁有全世55%的人口、六成的外匯存底、市場產值占全球比例2003年已22%(東北20%,東協代表的東南亞則2%),雖然還低於歐2528%,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35%,但由於挾著經濟「後發優勢」所以平均成長率較高,未來其重要性只會繼續攀升。至於貿易方面,東亞出口占全球總出口則已26%,仍然遜於歐盟38%,但遠高NAFTA15% 

然而,伴隨著東亞貿易量的增加,殷鑑不遠1997~1998東亞金融危機似乎也提醒著人們,東亞各國的金融基本結構仍舊相當脆弱,其中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落後,更是讓企業資金來源過度倚賴,容易受到人為控制與分配信用的銀行體系,也屢屢讓金融成為經濟發展的拖累與病灶。 

東亞各國彼此的經貿往來密切,特別是「裂碎貿易(fragmentation trade)尤其興盛:從日本以降、台灣和南韓居中、東南亞與中國做為產品最後組裝平台的生產(價值)供應鏈環環相扣;加上貨幣大多實施實質盯住美元(中國、香港與馬來西亞緊盯美元,其他各國包括新台幣、韓圜則可歸類為軟盯美元)的匯率機制,而且此區域的經濟協調機制不足,因此一旦爆發危機,其傳遞速度與影響幅度必然相當深遠 
同時相較起其他已開發國家,對於資本自由流動的金融市場而言,跨國的匯率及利率傳導效果很常見,然而東亞金融的脆弱有其開發中國家的特殊性。開發中國家的新興市場金融制度尚未健全,無法有效監理市場秩序,儘管金融監理問題在每個國家皆存在,但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本國金融機構力量薄弱,難以應付來自境外已開發國家龐大的投機資金,金融市場的效應很快就外溢到實體經濟。以泰國為例,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等非信貸銀行的金融機構發展迅速,並且投資部位集中在高風險部門,資金來源則主要來自於國外金融機構及國內商業銀行的貸款。這使得債券市場的匯率風險、期限結構風險及流動性風險皆集中到這些非信貸銀行的金融機構身上,並在危機爆發時迅速將影響傳遞到整個金融系統。因此,開發中國家的新興金融市場風險的來源並不只是國內問題,而與國際市場息息相關。東亞地區的匯率制度,無法隨經常帳或資本帳的變動而即時自由調整,更使得金融面的衝擊更加大。然而,雖然目前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都直接導因於貨幣的大幅貶值,但是固定匯率或盯住匯率制度並非金融風險的唯一來源,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也可能是風險或危機的來源之一。

東亞金融危機資本市場金融合作債券市場匯率機制金融穩定國家安全清邁倡議亞洲債券基金貨幣交換協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