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借鏡歐盟制度發展我國本土化最佳可行技術之推動措施與執行成效
施威廷 (2023/07/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7期》
我國能源先期管理制度於執行初期為援引歐盟BAT制度作為審查基準,隨制度實施行之有年,已累積一定數量之本土化審查案例及經驗,因此依據我國產業特性、慣例與地理環境等特質優化歐盟BAT制度之相關內容,以契合我國產業之相關技術、基準或規範,發展我國本土化的最佳可行技術,期能促進用戶落實能源管理與提倡建立能源基線之觀念,並降低業者之能源設置成本,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節能經濟效益。
為減少工業汙染排放對於環境之影響,歐盟發展提出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BAT),提供業者在排放、環境與廢棄物管理、能源使用與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建議措施及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達到環境保護成效,並彙整公告為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Reference Documents, BREFs)作為相關的規劃指引依據,其內容包括了技術措施、環境效益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經驗,可借鑑相關成功案例和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環境影響的效果。此外,該制度更針對主要行業進行廣泛研究,就技術可行性、環境影響、經濟效益等面向提出相關科學依據的評估,確認該技術具備商業可行性,是國際推動BAT制度的典範,極具參考價值。
我國能源先期管理制度為基於「預防原則」之考量,規範大型投資生產計畫預做能源使用評估,其設施須採用最佳可行技術之規劃,經審查核准後始得在台灣興建。該制度針對製造業、發電業以法制方式進行全面性先期管理,為全球首創之能源管理制度。於制度實施初期,能源效率審查基準為援引歐盟BAT制度標準;隨制度實施至今已行之有年,並已累積一定數量之本土化審查案例及經驗。因此,依據我國產業特性、慣例與地理環境等特質優化歐盟BAT制度之相關內容,以契合我國產業之相關技術、基準或規範,發展我國本土化的最佳可行技術。
歐盟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的更新和修訂為動態的過程,需不斷監測和評估最新的科學、技術及環境政策發展,並由專家委員會評估後再進行更新和修訂;相關利害關係者的參與則助益於時下新技術、標準或環保措施的更新。
歐盟最佳可行技術
歐盟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是歐洲聯盟環境政策中的重要概念和工具,為推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技術參考文件,這些文件旨在提供業者或利害相關者使用的最佳可行技術之參考指引,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達到環境保護成效,同時亦是歐盟各會員國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的重要指標,關於最佳可行技術之定義包括三項內涵:
1.最佳(Best):達成最高水準環境保護目標所採取之最佳措施。
2.可行(Available):發展成熟可採行,合乎成本效益考量,且可合理取得。
3.技術(Techniques):包含所採用之特定技術,或設施之設計、建造、維護、操作與淘汰之方式。
最佳可行技術、能源效率、節能經濟效益、政策推動、產業特性、本土化研議、歐盟制度、能源管理、環境保護、技術基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