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東協國家經濟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
鍾錦墀 (2008/12/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2期》
前言
回顧亞洲地區2007年的經濟成長,表現相當可觀,但因2008年受到國際油價和糧價上漲的不利因素,加上各國境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出現成長趨緩的態勢。不過,最嚴重的打擊,莫過於今年以來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之衝擊,造成亞洲各國的經濟不景氣。特別是,亞太地區的新興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全球經濟景氣循環的關聯性較高,因此展望2009年的經濟發展,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國際主要機構的預測也都趨於保守。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的預測報告,2009年亞太地區的經濟成長將今年的6~7%下調至5%左右。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的相關報告也指出,2008年亞太地區的經濟成長可能自2007年的8.3% 劇降至6.8%,2009年則將進一步滑落至6.5%。其中,東協國家的經濟成長可能自2007年的6.4%降至2008年的5.4%,2009年則可能微調降至5.3%。顯而易見,2008年對於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協(ASEAN)國家確實是深具挑戰的一年。
全球金融危機對東協國家之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已深刻地影響全球景氣與投資人信心,隨著美國、歐洲經濟的逐漸衰退,導致全球股市陷入大混亂,亞洲各國投資人的信心更是受到重擊。雖然整體而言,亞太地區的經濟仍維持成長,但似乎逐漸感受到出口需求的降低,以及外資撤離當地市場的壓力。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亞洲國家的經濟結構屬於出口導向型,終端市場在美國和歐洲。當美歐市場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降低,以及新訂單萎縮,亞洲國家最能感受到這波全球不景氣的衝擊。
至於東協國家,過去內需市場的成長主要是取決於出口部門的表現,東協六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企業投資皆視美歐終端市場需求及全球景氣循環而定。換言之,當對美歐出口呈現衰退時,東協的內需市場(尤其是投資)也將受到拖累。因此在經濟動能急速下降情況下,東協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必須加快調整,藉由擴大民間消費及政府部門的支出,以維繫經濟持續成長及穩定。
根據花旗亞太區環球投資銀行最新預測,2009年東協國家的經濟將受到很大的影響,當中又以新加坡為最。2009年新加坡的經濟成長率將出現負1.2%,其次為泰國的1%。但就國家資產條件看,最可能出現問題的國家則是越南、菲律賓和印尼。其中,菲律賓因全球經濟疲軟、失業率上升,可能造成其海外勞工的嚴重失業問題,未來幾年也不樂觀。至於泰國和馬來西亞,因政治風險高,政府若無法有效安定人心,其經濟發展可能呈現倒退情況。
東協國家經濟不穩定的程度是否加劇,將視未來兩、三個月美國市場的動向將是關鍵。尤其在美國進入聖誕、新年假期季節,加上各大企業將陸續公布第四季財報,屆時是否會因財報結果不佳,而進一步影響亞洲地的出口減緩,更值得密切關注。
東協主要國家2008年經濟成長概況與未來預測
(一)新加坡
對於新加坡這樣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城市型國家而言,全球經濟不景氣是相當艱鉅的挑戰。尤其新加坡人口僅450萬,難以單靠促進內需市場來平衡外部的不景氣。根據新加坡貿工部在其按季調整的年度季報中預估,經濟成長在2008年第三季較2007年同期萎縮6.3%,第二季的經濟成長也較去年同期下降5.7%。對貿易市場極度敏感的新加坡經濟,連續兩季經濟成長下滑,已顯示這個城市型國家出現自2002年以來第一次的經濟衰退現象。
亞洲經濟、全球金融危機、東協國家、經濟成長、油價、外資撤離、新加坡、印尼、內需市場、區域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