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數位趨勢下流行音樂產業之現況與展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數位趨勢下流行音樂產業之現況與展望

黃致穎  (2010/08/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8期》

我國流行音樂發展為華語流行樂壇發展的指標,更是華語流行音樂潮流的領先者,在台灣自由與包容的生活環境下,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多元的社會風氣,反映在我國豐沛的創作能量上,這環境因素強化台灣音樂的深度與廣度,讓台灣的流行音樂在華語地區具備優勢競爭力。然而,在台灣甚至全球音樂產業的發展脈絡中碰到了數位化及數位侵權的衝擊,讓整個流行音樂產業的營收模式澈底崩解,在數位音樂微利的時代,本文要探討流行音樂產業的契機與展望。

 

全球數位音樂環境變遷

檢視近十年來全球數位音樂的商業模式發展,可以看到一個轉變,也就是音樂商業模式一直跟隨科技進步而改變,音樂的授權已經運用在更多規(formats)與通(channels)。根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 2010顯示2009年全球已有超1/4的收益來自於數位通路,樂迷們可在過去想像不到的地方獲取單曲或是專輯,例如:下(download)商店、串(streaming)點、訂(subscription)服務、免(free-to-user)網站,或是與多頻(broadband)通路及行動電(mobile phone handset)

上述的創新模式應該可以為音樂產業帶來更實質的市場成長,也有更多的資金可以投入藝人的投資,但是不可諱言的,數位侵權行為仍然為這個產業產值成長的障礙,IFPI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報告中,主要市場之銷售與投資額顯著下滑的數據顯示,全球主要國家仍以對付數位音樂侵權行為為首要任務。正向來看IFPI組織正建立一個消費者友善的數位音樂服務環境,全球產值已42億美元;另一方面,全球實體唱片銷售數據2004~2009年間,下滑30%,但是數位音樂的收益卻緩慢下來了。而且一些通路業者也聲稱這些音樂出版品在音樂侵權行為尚未完整解決之前,他們的存活空間非常微小。有些人說:「為何不放棄與音樂侵權行為間的戰鬥,而轉往開發其他商業模式呢?」這個回答相當直觀,因為全球流行音樂產業負擔不起,音樂公司必須持續投資開發新的藝人以及維護智慧財產權之精神,因此必須抓盜版。

在數位音樂環境變遷中,將關注下列幾項市場變化趨勢,包括現在的流行音樂市場已經是一個多樣化的產業,擁有不同的商業模式在運行,而這個產業中很多的商業模式是還在摸索與試驗中的,在變動很快的數位時代,這些營運模式有可能因為任何一個科技或商業契機而改變。然而,即便是變動中的產業型態,音樂公司甚至整個創意產業都需要有更完整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這樣的政策是支撐創作者(無論是音樂創作者、詞曲創作)持續為自己的理想而去奮鬥的原動力。在這樣數位衝擊與產業裂變的過程中,政府更應當著重與音樂公司的合作,尤其在整個全球音樂市場智慧財產權保護較不完備的亞洲,甚至中國市場,更需要政府的細心對待與呵護。

智慧財產權數位音樂產業轉型流行音樂音樂授權現場演出串流服務內容營運跨業整合音樂產值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