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績效衡量的尺度——科技計畫效益評估指標的選定與管理
劉一萍 (2012/02/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2期》
科技與創新是促進經濟持續發展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為激發國內科技研發與創新實力的提升,各相關部會依國家整體發展策略,透過積極規劃與推動轄下科技計畫的運作,協助政府引導新興產業發展與既有產業升級轉型,以及促進產業開創新局。
鑑於科技計畫對於提振產業技術發展、引導研發外溢效果與厚植經濟實力具有一定影響力,所以近年各界皆相當重視科技計畫研發的績效管理機制、投入產出效益等議題,而政府單位亦紛紛努力不懈的精進科技計畫績效管理體制的完善。關於績效的衡量與管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衡量與評估,管理者應該負責建立績效的衡量尺度」。而在績效管理作業中,績效衡量的方法及效益指標體系即是績效衡量的尺度,因此希望藉由本篇文章的探討,概覽我國科技計畫績效產出關注的重點,及效益評估指標選定的實務運作。
關鍵績效指標的意含
在進入我國科技計畫的績效指標介紹前,宜先聚焦一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的觀念。哈佛名師科普朗(Robert S. Kuplan)曾說:「可以將KPI想像成飛機駕駛艙的儀表板」,飛行員需要透過燃料、高度、速度、方位等重要飛航參考資訊的觀測與掌握,來確保飛機安全且準確的航向預定目的地。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也曾說:「KPI是引導企業發展方向的必要儀表板」。
其實績效管理的本質就是期望能掌握作業的執行進度,而關鍵績效指標體系的建立,就是協助績效衡量、縮小目標與成果間落差的重要準據。由於產業科技的研發與創新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期望透過關鍵績效衡量指標的建立,以有效掌控研發進度、成果、資源使用效益等層面,就成為日益重要的議題。
我國科技計畫管考共通的績效指標簡介
我國科技發展計畫之規劃與執行,已建立一套完整的運作機制,各部會承繼被交付的科技政策任務,並融合其施政願景規劃,每年透過轄下科技計畫的賡續推動、落實執行,以達成使命。而身為肩負國家科技相關計畫整體規劃、審議與管考任務的國科會,為掌握政府科技發展資源自投入至執行成果、甚或衍生效益產出的成效,以有效衡量其符合政策任務目標的程度,並促進科技計畫研發效益的發揮,因而,已建構科技計畫績效指標體系,並透過科技計畫績效管考等平台之運作,持續蒐整科技相關計畫資源,以作為科技計畫成效管考與未來調整精進的依據(附表)。
關鍵績效指標、KPI管理、科技專案、研發成果、產業創新、經濟效益、國科會管考、SMART原則、政策落實、量化評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