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地方創生學初探
康廷嶽 (2022/05/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5期》
「地方創生」一詞在台灣逐漸廣為人知,2018年我國行政院成立「地方創生會報」,並宣示2019年為我國地方創生元年。然而多數人印象僅是源自於日本地方創生政策,主要解決人口老化與過度集中於首都東京等問題。然而台日國土與民情不盡相同,日本經驗雖可為他山之石,但能否照單全收,值得深思。此外,國家發展委員會又於2021年開始推動「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強化青年扮演的角色與主體性、地方基礎建設與返鄉/留鄉支持系統等主軸,其背後的政策邏輯為何,值得探究。
人口危機是地方創生催化劑
回顧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政策起源雖早,然重要關鍵時間點在於2014年「日本創成會議」指出人口減少問題、滅村危機應即刻正視,將使得日本整體產業結構及發展受到嚴重衝擊,引起各界極大關注。使日本安倍政府於2014年將地方創生計畫提高為國家戰略層級,並宣布2015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基此,可知人口危機成為日本推動地方創生催化劑。
(一)台灣人口不僅變少、變老,還變快
我國近年亦面臨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集中大都市及城鄉差異等問題,因而行政院於2018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相關政策,並以2030年總生育率達1.4%、未來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2,000萬人為願景,逐步達到「均衡台灣」之目標。然依據國發會(2020)的人口推估報告,不僅顯示我國總人口於2020年開始轉為負成長,總人口開始變少,且較前次(2018年)推估的轉折點2022年更提前兩年。探究其因,主要為我國近年總生育率逐年降低,由2012年的1.26人,至2020年續降為0.99人,相較於美國(1.63人)或日本(1.36人)低許多,僅較韓國(0.84人)與香港(0.87人)高。
(二)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快,提早邁入「超高齡社會」
我國人口結構老化已更嚴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稱為「高齡化社會」、達14%為「高齡社會」,達20%則為「超高齡社會」。依據國發會(2020)報告指出,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歷經25年,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相較於法國127年、美國71年、香港29年,我國人口老化顯得速度快。此外,推估我國將於三年後的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僅經歷七年,不僅較前次推估提前一年,比起日本經歷11年才轉變,我國老化速度驚人。
地方創生、人口老化、都市化、逆都市化、房價所得比、青年就業、經濟發展、區域均衡、政策推動、消費者選擇模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