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物聯網運用於農業發展現況與展望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物聯網運用於農業發展現況與展望

李尚瑾  (2016/0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2期》

   我國擁有豐富的天然種原資源,加上政府、研究單位及農民努力耕耘,造就農業技術成果斐然之現況,而國內推行農3.0雖已邁入知識、自動化創新密集中之產業發展階段,產業鏈中大部分生產作業卻仍仰賴人工投入,面對國內高齡化的農業人力結構與全球糧食安全議題,農業生產力再升級勢在必行。如何將現有之農業技術再做提升,便成為產業生產力再升級之關鍵重點。借鏡其他產業發展情況如工業與服務業,可以發現除了不斷提升技術層面,將單一技術視為點,藉由串聯延伸成網,形成互相聯通的概念,使得產業能在現有技術下提升整體生產力,這便是伴隨物聯網技術實現所帶來成果。

   物聯網技術於近年來已逐漸被普及應用,適逢全球遭遇糧食安全議題與國內農業產業生產力再升級階段,本文將透過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歷程概述、物聯網概念簡介、國內外將物聯網概念與農業發展連結之現況及案例介紹,來探討將物聯網應用於農業發展之目的與展望。希望能協助政府在制定農業產業相關政策時參考,並提供農民、研發單位及消費者等相關使用者參考資訊,期能破除觀念上的疑慮與隔閡,發展國內適用並且能與國際接軌的農業物聯網。

 

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歷程概述與物聯網概念簡介

   我國農業發展由傳統勞力、經驗及資本密集的農業1.0階段,因工業生產自動化發展步入技術、機械密集的農2.0階段,再因產業整線化與自動化概念邁入知識、自動化之創新密集的農3.0階段;由基本生產追求產量最大化進而講求品質,農業產值也因此提高,但農3.0中仍仰賴人工投入,對於國內高齡化的農業人力結構,實為農業發展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近年來由於智能產業逐漸成熟,更醞釀農業產業再升級;政府2015年推動生產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目標也包括提升農業生產力4.0產業強調智慧密集,以智慧化為基礎概念,配合開放資料、巨量資料、物聯網及智慧機械/機器人之運用,期望可達精準、講求效率、提高糧食安全、降低風險且兼顧品質之生產目標。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20年內興起並且蓬勃發展,有別於傳統必須以人做為主軸來傳遞資料的網際網路互動,將配有唯讀序(unique identifiers, UID)的事物,透過網路能夠互相傳輸資料。探討物聯網運用於農業發展前,必須先了解物聯網概念,才能有效掌握應用方法。物聯網概念始於提升生活便利性,是以傳統電信網與網際網路為訊息承載體,透過網際網路通訊協定、即時無線傳輸、衛星通訊、無線射頻辨識技(RFID)、高精度感測技術、標準化機器對機器、奈米級高智能嵌入等技術。此外,將資訊放置於資料中心,並且可在網路上存取使用的雲端運算IT即服務」概念,更是實現物聯網萬物於網路相連的重要關鍵。使用者可利用電子標籤將實體上網做聯結,一個物聯網可能聯結兆位數個物體。

   各產業紛紛導入物聯網概念並且應用,發現物聯網不僅增進作業便利性,更提升產業生產力;農業也參與其中,但由於以往慣有根據經驗累積並且倚重勞力的生產作業方式,加上農業生產具有因不同作物而有不同管理方式之特性,因此將物聯網概念引進與應用於農業有其困難性:「相對於製造業,物聯網運用在農業上遭遇的問題有三,分別是對農業的價值不清、農業人力素質較低、附加價值較低,以致於農業對物聯網有如隔岸觀火」(張舜翔,20158月)。

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業數位轉型農業生產力農業雲端智慧監測精準農業糧食安全氣候變遷農業科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