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永續發展帶來中小企業於供應鏈融資中的新契機
黃敬翔.魏晏汝 (2023/08/09) 《台經月刊第46卷第8期》
中小企業在規模小、資本低、擔保品相對少的既有條件下,面臨較低談判能力和融資困境,惟看似無解的現況,隨著全球對環境重視的聲浪崛起,似乎也開啟了新契機。在執行方式上,金融業開始提供永續、綠色供應鏈融資工具,例如:綠色授信、永續連結貸款,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永續供應鏈融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非但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還能透過關注供應鏈當中之環境問題,提升採用企業對其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的ESG表現之掌握程度。
中小企業與供應鏈融資
隨著近年來疫情的爆發、國際矛盾的上升,接著全球步入潛在高通膨危機的泥沼中,衰退之勢蠢蠢欲動,一連串難以預期卻又接續發生的大事件造成全球供應鏈大動盪,許多過去不被重視的供應鏈相關問題再次浮上檯面,迫使全球企業與政府單位重新思考與調整相關策略,想方設法地避免讓公司與國家陷入危機。
但企業端的相關戰略調整,還是以較具規模的大型企業有能力主動採取行動,例如供應鏈上常見的延遲付款,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大亂的背景下,企業對於營運管理可說是錙銖必較,延遲付款的執行只會更加確實,然而此舉雖能有效降低大型企業的營運成本,但卻是將風險轉嫁給較無話語權的中小型供應商身上,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更進一步地陷入被動與被牽制的窘境。
針對此現象,過去已經出現了一些解決方案,例如供應鏈融資就是其中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透過供應鏈融資,中小企業有機會獲得更多便宜且靈活的資金,不僅可以應對延遲付款的問題,亦可以使中小企業更加彈性的使用資金,將生產與交易週期中的各種資金需求(例如購買原材料、支付工資、營運費用等)獲得即時的供應,幫助中小企業維持營運的順暢,並對新的商業機會做出快速回應。供應鏈融資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更是推動供應鏈的穩定和發展。
供應鏈融資的執行通常遵循以下兩種方式:(1)由有資金需求的企業提供交易存在的證明資訊,彰顯自身還款能力以獲取所需的資金。這些證明資訊主要以各種單據形式呈現,例如訂單、發票、信用狀、應收帳款等。企業通常將這些單據提交給資金提供者,以證明交易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而獲得資金支持,這類業務若是由資金提供者直接購買資金需求方(供應商)的權利證明,如應收帳款,也被稱為應收帳款承購業務;(2)由付款企業提供交易資訊給資金提供者,這些交易資訊可以包含相關單據的背書,付款企業向資金提供者提供有關交易的詳細資訊,包括付款承諾和相關單據的內容,以支持待收款企業獲取所需的資金。
對於中小型供應商來說,它們通常面臨較低的談判能力和融資困難,由於資本額較低,持有的擔保品相對較少,且企業規模較小,這使得它們在傳統的融資管道上面臨較高的融資門檻和利率。然而透過供應鏈融資,這些中小型供應商有機會獲得更為便宜且更容易獲得的資金,從而更能穩定的經營。
永續供應鏈融資、淨零排放、中小企業、綠色授信、永續連結貸款、範疇三碳排、ESG評估、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企業減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