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陳淼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肇始於2007年中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除了使得美國經濟承受萎縮的重大壓力之外,由於金融商品具有高跨區域性與自由化的特性,連帶衝擊全世界經濟景氣。2008年美國房市依舊持續走緩,金融市場亦不見有效改善,9月中後次貸危機更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信貸市場凍結;從9月8日美國政府接管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開始,9月15日受到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美林(Merrill Lynch)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接管、美國國際集團(AIG)尋求400億美元融資遇挫等一連串的破產事件殃及國際金融體系,一夕間金融市場信心崩潰,全球股市應聲倒地。為因應金融海嘯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世界主要經濟體除了各自採取經濟政策外,也開始進行聯合動作。2008年10月8日,Fed與歐洲、英國、瑞士、瑞典及加拿大等六大央行聯袂降息兩碼,以挽救全球經濟的走緩。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性聯合進行的寬鬆貨幣政策。美國再於2008年11月召開G20領導峰會,以共商對策,穩定國際匯率,研商再造世界經濟。

儘管各國政府及央行大規模注入流動性,啟動各種財政及貨幣手段,但仍不足以遏制金融危機。美國和歐洲政府提出許多拯救市場的緊急措施,包括大規模注入流動性、協調降低政策利率、收購面臨危機的金融機構、提高存款擔保以及計畫收購金融資產等,使席捲全球信貸和集中市場的恐慌得到控制,但金融危機在市場去槓桿需求下將導致經濟活動劇減。已開發國家的銀行和投資基金,為提高資產流動性從新興市場撤出,導致融資套利交易崩盤,加劇信用緊縮,對所有新興市場的股票、債券和貨幣產生重大影響,倚賴外人投資及出口的市場將面臨資本流入減緩,以及全球進口需求大幅度降低的嚴峻考驗。

 

對美、歐、日的影響

次級房貸危機後,全球企業在公司債市場、集中市場和貨幣市場均出現融資困難,造成經濟活動緊縮。就消費者而言,信貸緊縮和股市的進一步下跌造成財富縮水,將對消費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導致實質面的經濟衰退。當最終消費開始下滑,推動世界經濟成長的美國將無力維持該成長動能,而當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或成長趨緩時,歐洲、日本將步其後塵,東亞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事實上受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影響,美國、歐洲以及日本在2008年中期已經開始發生顯著的經濟衰退。

據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BEA)最新數據顯示,由於個人消費支出低於預期,下修先前公布之2008年第三季實質GDP成長率,相關數值與2007年第三季相比為0.7%,下修幅度為0.1個百分點。由於購買耐久財明顯減少,美國第三季的民間消費出現負成長(-0.2%),而民間投資負成長的情況也持續不見改善(-7.3%)。再者全球金融風暴擴大,美元被視為避險資產而致走強,使得出口競爭力下滑,因此第三季出口成長出現趨緩現象(見圖1)。自2007年以來,美國私人資產急劇下滑(見圖2)。美國經濟占全球比重達30%,其進口占世界貿易的15%,美國經濟走軟甚至衰退,將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對外貿依存度大的國家來說,情況將更為嚴重。

 

1  美、歐、日經濟成長率

 

2  美國私人資產概況

 

歐盟統計局(Eurostat)於2008年12月,對11月公布之年度第三季歐元區15國(EA15)與歐盟27國(EU27)的實質GDP成長率進行季節性調整。調整後的數值與2007年同期相比,歐元區的成長率下修為0.6%,下修幅度為0.1個百分點。至於歐盟第三季與2007年同期比的成長率,則維持與先前預測之0.8%相同。歐洲地區前三大經濟體—德國、英國與法國與2007年同期比的第三季成長率維持在0.8%、0.3%與0.6%的水準。此外在第三季為負成長的國家則包括:義大利、丹麥、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金融風暴對所導致的美國需求減緩,對歐盟的出口亦帶來負面影響,尤其當前歐洲區內貿易動能明顯疲軟,歐盟內、外部需求均受到抑制,加強金融危機對歐洲實質經濟的負面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次貸風暴信貸緊縮經濟衰退美國歐洲日本新興市場政府刺激貨幣政策2009年經濟預測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