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文創產業發展模式之探討
莊朝榮 (2011/02/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2期》
整體而言,中國的文化產業等同於台灣的文創產業。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亦指出,2008~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國際金融危機打斷了中國經濟過去的發展模式,突顯了文化產業在推動經濟增長和轉型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國社科院2009年所發布的「文化藍皮書: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的文化產業幾乎不受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產值依然保持前三年的快速成長。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將呈現以下發展特點:首先,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投資與消費、外貿和內需更為平衡發展的時代,文化產業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次,經濟危機將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新興服務業將開始扮演要角,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開闢新的方向。最後,經濟危機將推動全球文化產業格局發生變化,全球文化貿易將從產品服務競爭進入資本博弈時代,中國在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低端位置將會改變。
2008~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對外出口大幅降低,不少傳統產業增速放慢,而以電影、網遊、藝術品交易等為代表的文創產業卻逆勢上揚。「口紅效應」正加速文創產業發展,使文創產業在金融危機中逆勢發展。2009年文創產業占中國GDP的比例僅3%,但北京、上海、廣東、雲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未來文創產業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特別是2009年北京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1.2%,占全市GDP的12.6%;上海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長9.5%,占全市GDP的5.6%;杭州市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5.0%,占全市GDP的12.6%。
中央與地方發展文創產業模式
2006年中國「十一五計畫綱要」將文化產業推廣分為七大主軸,包括公共文化服務、新聞事業、文化產業、文化創新、民族文化保護、對外文化交流、人才隊伍。2009年中國國務院正式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該年中國政府前所未有地擴大對文化產業的經費預算,亦為首次對非實體產業提出之振興計畫。中國文創產業各產業類別分別隸屬於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產業部、國家旅遊局等部門,此外並依據地方文化產業特色與需求,規範文化產業之類別與發展策略,換言之,不僅重視地方文化產業的需求與發展,更尊重其對產業類別與地方性的規範。近來中國文創產業的發展情勢,除了2009年國家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從政府的層面上將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的產業之外,文化體制改革也繼續深化,特別是注重產業特性和培育市場主體,以及民營文化企業得以上市融資與發展,這些對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中國文化部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文化產業司」,專門負責發展策略的實施和相關研究。中國學者周福銘在「2002年上海文化發展藍皮書」中指出,上海市2001年已提出了文化創新與城市發展的施政方針,希望藉由文化產業帶領上海營造高度競爭力,以期達到促進觀光旅遊的策略目標。隨後,中國各省市如火如荼地開始推展文化產業,每年經濟規模和成長數字,令其他國家咋舌不已。綜觀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起飛,政府運用強勢的政策主導,投入大量資金,配合各種優惠政策,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風行草偃的配合,是最重要的發展關鍵。檢視中國官方推動創意產業的手法,群聚的理論被廣泛運用,尤其「文化園區」和「博覽會」成為兩大主軸(楊渡,2009)。
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之外,開發「十大文創產業園區」的熱潮正在中國大小城市興起。許多二線乃至三線城市,推進文創產業發展的熱情和速度並不弱於京滬廣。與文化創意的領先國家相比,中國的創意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和品牌都還沒有形成。不過,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文化創意領先企業,甚至已開始加入全球創意產業的激烈競爭(中評社,2010)。從各地的情況來看,文創產業多是自上而下發展起來的,先是政府重視,而後帶動企業甚至民間的關注。這種發展模式在創意產業的發展初期有相當的積極作用,但通過規劃安排的一些創意產業園區,由於在發展目標與途徑上趨於雷同,逐漸失去了創新的特色和活力(刁萃,2010)。而由中國國家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北京國際文創產業博覽會,則是中國政府為貫徹實施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在首都北京搭建的,集文創產業相關各行業和文化市場諸多要素於一體的國際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也是中國文創產業資源整合、資本銜接、商機集聚、合作交易的平台。
文化園區、博覽會政策、金融創新、集合信託基金、產業聚落、地方治理、文化金融平台、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育、發展模式比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