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荷蘭烏特勒支科學園區帶動地方轉型經驗研析
劉翰璋 (2020/10/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0期》
發展科學園區的理論與實務已經有一段相當的時間,從1950年代初期美國史丹佛大學與帕羅奧圖市(Palo Alto)合作建立的史丹佛研究園區開始,世界各地都開始了不同科學與技術園區之發展,我國的新竹科學園區就是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發展案例。然而,也早從1980年代初期學者就發現,多數的科學與技術園區發展計畫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因為當時許多計畫普遍欠缺如何讓園區能有效吸引企業進駐,或誘發創新活動的基本條件,導致園區最後淪為土地開發,內部卻缺乏真正的知識與創新交流活動。
近年隨著校園創新創業熱潮的興盛,許多城市再次燃起對於建立類似科學園區的想法,新的名詞如創新園區、創新校園(campus)或生態系等名詞常常被使用。雖然和50年前相比整體環境已經相差許多,但園區建立的本質仍在鼓勵更多知識、研發與創新密集之活動,例如吸引適當的企業進駐、技術移轉,人才流動等。而主要目的也還是為了帶動在地的經濟成長,發展特定產業與增加優質的就業機會。
而在新一輪的園區建置中,位於荷蘭中心的烏特勒支科學園區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案例。負責經營烏特勒支園區的機構於2012年成立,以不到十年的時間,逐漸讓烏特勒支從一個學術重鎮,翻轉為一個創新創業活動熱絡,吸引大量企業與研究機構進駐的創新引擎,不僅明顯地帶動當地就業機會、學生數量,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資。
成立烏特勒支科學園區之背景
(一)烏特勒支的基本環境
烏特勒支省雖然是荷蘭最小的省,土地面積大概是大台北都會區的56%,人口約130萬,但由於位處荷蘭中部,其戰略性的地理位置,使烏特勒支成為荷蘭運河、鐵路和公路等基礎設施的中心,一直以來對荷蘭的經濟運作至關重要。
2017年烏特勒支的區域國內生產總值為672億歐元,占荷蘭GDP的9.1%,近年來該地區的GDP處在一個穩定成長的趨勢。根據2019年荷蘭中央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7年成長4.8%,2018年2.8%,分別高於全國平均增長率2.9%和2.6%。2017年按購買力標準單位計算的地區人均GDP為46,600歐元,亦高於全國38,400歐元的水平。同時2018年的失業率為3.4%,比全國3.8%的失業率低0.4個百分點,只有歐盟的6.9%失業率的一半不到。
1.歐盟最具競爭力的區域
烏特勒支在優良的經濟環境之外,也具備非常扎實的學術研究底蘊,不僅是荷蘭幾所規模大且知名大學的所在地,也是健康、氣候、環境、城市規劃等國家研究機構的重要基地。
從2010年開始,歐盟每三年就會計算一次區域競爭力指數(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RCI),RCI透過70個指標,評比歐盟268個區域,荷蘭的烏特勒支區域在過去四次評比中,兩次評比第一,兩次第二。從評比的角度,烏特勒支的總體競爭力與英國的大倫敦地區、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或是丹麥的首都大區相當。而烏特勒支相較於與它競爭力相當的地區中,其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都穩定排名前茅。
科學園區、創新政策、知識價值化、開放式創新、國際企業、創新生態系、地方轉型、產官學合作、共同願景、荷蘭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