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三業四化是產業結構轉型靈丹——從國際理論與國內現況檢視製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國際化策略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三業四化是產業結構轉型靈丹——從國際理論與國內現況檢視製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國際化策略

葉懿倫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台灣工業化發展至50年,製造業出口成長期扮演著國內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2008年底起,美國次貸風暴、歐洲國債危機、日本地震核災等金融與天然災害衝擊接踵而來,重創了先進國家市場消費。而原本21世紀以來,扮演全球經濟成長推升角色的金磚四國,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因素與國際景氣影響下,經濟擴張力道與進口需求也開始放緩,使得台灣面對的國際市場經營環境更加的嚴峻。

   為改善台灣高出口貿易依存、高產業集中的現行經濟環境與產業發展限制,201210月行政院通過「台灣產業結構優三業四化具體行動計畫」,計畫藉由「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服務業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來優化台灣產業結構,突破現行製造業出口依存、附加價值創造有限的成長困境。由於「製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國際化」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政策最主要的推動主軸,成功與否對我國未來產業發展將有重大影響,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因此本文試圖從國際理論與國內發展,來檢視兩大政策的規劃思維合理性,與未來應強化或修正之方向。

 

製造服製造業服務製造業的服務事業化

   從政策推動的命題來看,當政府喊出要推動製造業服務化時,就象徵著台灣製造業服務化發展落後,但台灣不正是以提供全球企業生產製造的服務代工聞名世界,提供客制化商品早已行之有年,鴻海、緯創、廣達等廠商更是全球代表性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 EMS)廠商,為什麼政府認為台灣製造業服務化不足?而台灣製造業是否真的服務化情況嚴重落後?製造業服務化政策的投入是否真的能夠改善我國附加價值率?將是本文首先要探討的內容。

   由於台灣製造業常被貼上「製造代工」,所以「低毛利」的刻板印象,讓許多人都認為台灣企業就是因為只會製造,沒有延伸生產價值鏈段落,進行製造業服務化,所以附加價值創造能力無法提升,無法創造高毛利。因此,政府才會將「製造業服務化」視為我國產業調整的策略之一,希望藉由製造業產業全面性的服務化轉型,來提高附加價值。

   「製造業服務化」雖早已成為管理學探討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顯學之一,但學界至今仍未能對製造業服務化歸納出一完整的定義與範疇,甚至國際學術研究在定義「服務化」時,所使用的英語仍無法統一。而造成「製造業服務化」在學術討論時,仍無法獲得共同一致的結論,乃因製造業企業的服務化行為,會隨著每個企業的產業特性、組織管理、客戶型態,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製造業服務化型態(注1)。

   而當製造業企業提供的服務化活動,對企業營收貢獻度愈高時,使企業將服務部門獨立出來,提供服務銷售,或是將服務與商品同時銷售時,則製造業服務化則邁向了事業化,如專業售後服務(after service)、大量客制(mass customization)、商品與服務搭(bundles sales)、租(rent/lease)、全面解決方(total solution)與控制外包服(operation outsourcing services)等。製造業服務事業化的過程中,有部分企業甚至會將所有生產製造委託外(outsourcing),形成無工廠製造業企業,或是將部分服務部門切割成立獨立公司或子公司,甚或是直接經營服務業等。

   因此,檢視製造業服務化思維與發展程度,「製造服務」是提供其他企業在其產業價值鏈中的生產製造勞務服務,是協助其他企業製造業服務化的行為,與國際學理上所討論的製造業服務化,是將企業經營策略從「製造導向轉為服務導向」的調整行為有這著極大的差異,而離製造業的服務活動事業化的距離則更為遙遠。

三業四化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產業結構轉型附加價值提升全球競爭力供應鏈創新異業結盟價值共創政策調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