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淺論中國連鎖業發展現況與問題
黃國治 (2010/04/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4期》
連鎖經營在中國又稱為「特許經營」,是民間消費零售流通領域的重要經營方式之一,其涉及的具體行業包羅萬象,大至量販店、超級市場,小至一杯咖啡、一碇維他命,都可以是連鎖業的經營範圍。隨著中國整體經濟保持高速成長,帶動居民消費市場不斷擴大,以零售流通、餐飲服務業為主的中國的連鎖服務業近年來也快速增長,2008年中國全社會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零售總額中約有19%是採連鎖經營方式,而在北京則已占約30%,上海約52%,其分量可見一斑(注1)。
儘管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連鎖服務產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但由於中國整體經濟依舊保持成長趨勢,連鎖服務產業也依然持續成長,並因為金融危機而觸發了產業的調整與轉變,值得密切關注。在兩岸大三通的有利情勢之下,兩岸的物流、人員移動等皆較以往便利,已使兩岸連鎖產業的合作邁入新的階段,同時目前醞釀中的開放兩岸投資、金融往來的相關措施,也可望為未來兩岸連鎖產業的進一步合作帶來全新契機。
中國連鎖產業的發展歷程
一般人容易將連鎖與加盟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意義不同。連鎖是一種經營型態,加盟則只是連鎖的一種。連鎖可分為直營連鎖與加盟連鎖兩大類,直營連鎖的各連鎖店,其經營權與所有權為總部完全擁有,有絕對的指揮控制權,是最原始、最普遍的連鎖經營型態,以追求權能分立、拓展及控制行銷通路等經濟效益,並以同步運作的體制來吸引消費者。加盟連鎖則是與總部之間依據持續的契約關係,依約總部提供其商業授權、人員培訓、經營管理與商品之供銷,其經營權與所有權為加盟者擁有。有些企業的連鎖店全部為直營,有些則不經營直營店,完全開放加盟,有些則採直營與加盟混合。
中國發展現代連鎖經營產業,從改革開放至今不過二、三十年,儘管在許多方面仍較落後,但整體發展速度相當快。在中國,現代化的連鎖經營始於1980年代,一小部分由原本的大型國營企業轉型而成,規模較小,其餘則主要是一些國際著名企業,以直營或聯營、獨資或合資的方式在中國開設分店,為大陸帶來了國際化、標準化、制度化的經營方式,如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開店、1990年麥當勞在深圳開店。同時,大陸本土的企業則有天津的狗不理、北京的全聚德等,以品牌與技術輸出的方式開設分店。而在餐飲業之外,1995年家樂福在北京開店、1996年沃爾瑪在深圳開店,則開啟了量販領域的連鎖經營(注2)。
從外資(包括台資)的角度來看,中國於1992年允許外資參與零售經營試點,此後各項商業活動開始蓬勃發展。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後更逐步落實承諾,將零售業全面開放。至2004年12月,中國政府按WTO協定對外資零售業全面開放,使得零售業就此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注3)。大致而言,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連鎖服務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大階段:
(一)初試啼聲:1978~1989年
這個階段由於剛走出計畫經濟體制,零售市場呈現巨大空白,任何新建的商場幾乎都獲得可觀的利潤,零售企業大量擴張。同時在農村與城鎮地區,個體零售商店、餐飲店也遍地開花,業態開始多樣化發展,並以百貨業為主。
(二)百貨爆炸:1990~1999年
第二階段最大的特點是百貨業的極度膨脹,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由於爆發式的成長忽略現代化的經營管理,也導致市場惡性競爭,1995~1997年全中國各地出現百貨公司的倒閉潮,1997年甚至成為北京大商場的倒閉年。不過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業態如便利商店、中小型超市等也因此得以萌芽發展(注4)。
(三)多元發展:2000~2004年
在第三階段,隨著中國加入WTO並逐步落實各項承諾,外資開始大舉進入中國,為中國的連鎖服務業開創了許多新的連鎖服務業態,並對中國本土企業帶來學習與競爭的壓力。過去百貨公司為主的業態,開始朝向多種業態並存、競爭的局面。
連鎖經營、特許加盟、零售流通、餐飲服務、外資企業、市場集中度、供應鏈整合、區域貿易壁壘、資金瓶頸、高素質人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