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打造地方場域風格 擴大場域經濟發展
陳瑞琪 (2023/05/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5期》
觀察目前我國各縣市之地方場域,以場域最初建立時的特色、構想及定位,初步歸納出閒置空間活化、歷史文化連結、自然生態保育,以及新興科技發展等四種風格定位,並以松山文創園區、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以及蘭陽博物館及溼地園區為例,概述如何將閒置空間活化,或打破單點及個案式文化資產保存,或透過橫向串聯的深度生態旅遊方式,打造成地方場域風格,據以擴大場域經濟發展。
都市發展從單純的商業及住宅機能性重建,逐漸轉向都市再生。地方場域被賦予的任務,不再僅限於空間的有效使用,而是從健全的都市機能進行規劃,必須同時具備歷史文化、現代機能及產業活動等三項因子。文化創意產業的導入,則成為地方場域整合這三項因子的關鍵,如何透過文化與創意來打造場域風格,藉以展現都市特色,實現經濟與環境共生,成為都市競爭的重點。
各縣市為聚焦地方特色,打造場域風格,在都市更新潮流下,打造城市文創聚落;活化空間將城市歷史與現代連結;或以保育為主軸建立場域,達成生態環境保育及教育;或融合新興科技,以帶動企業及產業科技轉型。
定位地方場域風格 驅動都市永續發展
有鑑於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軟實力,2010年政府所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中指出,文化創意產業係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
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不再只侷限於文化場域的建立,而是透過創意將文化、藝術、歷史等多樣元素融入各種場域中,打造獨具風格的地方場域。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思維係拋開以一個單「點」的場域活化,改以人文、經濟活化為主軸,透過體驗路「線」的串聯,擴散至周邊形成「面」的生態圈。因此如何利用場域建築和空間來結合歷史、文化、創意產業與新興科技等概念,將場域空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轉換為地方場域的特色及故事元素,成為地方場域發展首要思考重點。
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兩處完全相同的地方場域,每處地方場域都有其獨特的條件,必須透過地方特色的聚焦,才得以打造出地方場域獨一無二的風格,展現都市的自明性。本文觀察目前我國各縣市之地方場域,以場域最初建立時的特色、構想及定位,初步歸納出四種風格定位(圖1),包括:閒置空間活化、歷史文化連結、自然生態保育以及新興科技發展。以下逐一探討各種風格定位的場域如何聚焦地方特色元素,串聯周邊多元化功能、發展最適模式,形成融合在地文化、經濟、生活的生態圈。
地方場域風格、文創聚落、歷史文化再造、自然生態保育、新興科技應用、都市再生、文化經濟、生態圈發展、空間活化策略、場域經濟效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