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海嘯爆發迄今已逾四年,除了2010年全球景氣呈現快速復甦的表象之外,國際主要經濟體的成長表現可說逐年趨緩,甚而每況愈下。參考晚近國際主要機構的經濟預測可知,整體而言,2013年全球經濟仍不易有顯著復甦的表現。
觀察近五年我國外人直接投資淨額可看到,2007年達到新台幣77.69億元的高峰後,受到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影響,自2008年起便一路下滑,甚至在2011年整體投資景氣呈復甦態勢的大環境下,我國FDI首次出現淨流出的情況;進一步分析發現該年度股權投資大量淨流出,金額為-23.41億元,較2010年的23.8億元減少高達47.21億元,主要係國外公司轉讓其投資國內股權給國內企業所致。雖然股權交換對我國而言並無實質上的損失,但從外人直接投資的角度來看,外國企業自我國撤資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訊,實有必要從中找出問題的癥結,積極改善我國投資環境。
日前經建會將正式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初步規劃,希望能夠扭轉上述吸引外資不彰的處境。本文以為關鍵不在於喊出成為什麼中心,而是成立這個中心該怎麼做?過去曾經提出來的「亞太營運中心」,規劃太過好高騖遠,想做八大中心,只是喊出要做的項目,但相關配套完全沒到位。如果不要重蹈覆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關鍵配套要能夠看得到,實現的可能性才會高。
今天台灣和國際相比,其實擁有不少優勢條件。首先是製造基礎,此製造業包括傳統產業,儘管傳統產業生產基地外移,但作為生產管理者相對有經驗,加上資訊電子製造業,都是台灣的優勢。
其次是人才。台灣人才說起來是物超所值,雖然國內薪資沒什麼成長,但在外商眼中,台灣的人才素質高又便宜,只要問外商,都是肯定的。
第三是台灣有連結中國的優勢。香港是以自己的強項服務業、金融業和國際商貿連結,而台灣的優勢是製造業,包括製造業周邊的衍生產業。另外,台灣和香港、新加坡比起來,腹地大好幾倍,作為華人生活模式創新據點,絕對相對有條件。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的,但重點是實現這些事情的關鍵配套是什麼?
以新世代國際物流中心為例,除了進口貨物鬆綁,如中國進口貨品,還涉及許多關稅等稅務問題。台灣稅制相對沒有與時俱進,如果不逐步改善,發展到後來還是會有限制。尤其是當外資看到台灣製造、地理、人才優勢想來投資前,一定會先問台灣的會計師,因為會計師最懂稅務,但結果可能還來不及談投資,台灣稅制就先把外資嚇跑了。
再以人才培訓中心為例,此部分涉及人流管制。例如:許多海外台商在中國有非常多的幹部,台灣作為總部,幹部要進行人才培訓,要來到台灣,但台灣現在對中國籍幹部來台有三個月的限制,未來不知道能放到多寬,即使放到半年,實務上還是不夠,因為人才培訓半年到一年都有可能性。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一個好主意。觀察周邊以大陸法體系為主的國家,如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幾乎都不約而同提出特區的觀念,並在特區內讓原本一般性的法令有例外,試驗看看成果再推廣成為一般化,我們當然也可以這麼做。
過去十多年來,因為兩岸特殊關係,很多人擔心兩岸鬆綁幅度太大,現在這種擔心仍然存在。既然如此,不如仿效周邊國家,一樣用特區進行試驗,若發現問題不大,而好處比預期多,就可以進一步推廣。此外,自由經濟示範區應該多加試驗,不要只有物流的鬆綁或外勞的放寬,接下來人流甚至金流的鬆綁、金改的試點都可以嘗試。
自由經濟示範區內可能會有很多無法預料的可能性,我們認同這樣的政策,但每一個想要鎖定發展的目標,必須從根本了解需要什麼配套,並在示範區內做到位,才是玩真的,否則就流於口號和形式。
假如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配套做到位了,首先將可能看到台灣製造業在既有基礎上往更高端的層次發展,特別是本來目的即為了接近市場而到中國經商的台商,屬於相對中高階技術領域,因此可以留在台灣繼續發展,讓製造業進一步深化。
其次,當企業經營環境改善,台灣企業在本地發展總部、品牌、人才都相對方便的時候,過去台灣最弱的一環—吸引外資部分也會有改善,外資將明顯的流入,而一旦投資活動在台灣進行,就業和所得提升的機會一定明顯增加。
配套到位一段時間之後,台商會回台設總部,中資也會因國際化需求,想利用台灣優勢資源而來台發展,當中資和台商都把這裡視為良好的經商環境,也會吸引更多外資來利用台灣資源,拓展大中華市場。
現在不只日本想到台灣是拓展大中華市場的最好夥伴,東南亞國家也很擔心簽署相關經貿協議開放後,會對其國內產業造成衝擊,因此希望加速升級轉型,而台灣正可以扮演重要而顯著的角色,在產業面進行合作,並使台商進一步拓展東南亞國家的當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