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我國高成長企業與國際觀察
楊海嵐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由於高成長企業對於經濟體的新增就業與GDP貢獻占比,遠大於其家數在企業中的占比(Birch, 1994; NESTA, 2009; Brun, 2012),儼然已成為各先進國家主要政策標的之一,而歐美各國也開始累積其國內高成長企業統計,俾作為施政參考。為使跨國比較時有依循之標準,OECD (2007) 統一定義「高成長企業」為:連續三年營收或員工數之複合平均年成長率高於20%,且觀測期間之起始年的員工數至少在十人(含)以上之企業。其中高成長的年輕新創企業,因具有相當活潑的創新與創意動能,能帶動整個經濟體的活性,因此OECD也提出「瞪羚企業」,亦即在觀測期間內,高成長中小企業中,其經營年限在五年以內之年輕企業,亦可作為另一項統計觀測指標。
我國當前經濟正面臨一些發展瓶頸,包括:
1.青年失業
2014年1~9月,20~24歲族群之失業率高達13.2%,25~29歲族群之失業率亦為6.9%,遠高於總體失業率4%。
2.所得分配不均
隨著全球化專業分工、知識經濟發展,以及人口老化、小家庭增加等家庭結構改變,致我國以「戶」為單位衡量之所得差距長期多呈擴大趨勢,近20年來由4.97倍擴大至6.17倍。
3.區域發展不均
重北輕南、西風無法東漸;人口與產業高度往城市集中,使產業發展集中在大都會,使南部、東部發展較北部、西部落後。
4.成長動能不足
自2011年起,中小企業家數年增率逐年下降,2013年僅1.87%,出口成長年增率則為-18.5%,顯見作為我國企業主體的中小企業,其創業與成長動能亟待提升。
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與永續發展,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曾言:「台灣面臨的挑戰是不夠了解國際現況,因此『政府資源應投資於高成長、國際化與新創公司等三大項』,以帶動滾動經濟成長、幫助台灣打破悶經濟。」
因此,如能聚焦高成長中小企業發展,達到深化企業創新轉型與國際化動能、提升我國競爭力之效益,同時促進就業與經濟成長,帶領我國經濟進入新一波成長潮流。
高成長企業、瞪羚企業、就業創造、創業政策、中小企業、國際比較、創新動能、區域平衡、產業升級、政策輔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