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微電網技術經濟性分析研究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微電網技術經濟性分析研究

陳彥宏、陳彥豪、左峻德、胡明哲  (2010/1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1期》

【編按】本研究感謝行政院核能研究所提供之相關實際資料

當今傳統電力系統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現行離線方式之應變計畫存在發生連鎖停電的風險、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開發中國家人口成長速度遠高於電網的建置速度等。面對以上挑戰,世界各國之電源供應系統逐漸朝向分散式電源發展,擴大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密集度。然而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特性,當其併入電網之容量占比逐步提高而達到某個程度時,自亦影響電力系統的穩定度,需發展即時有效監控/調度分散式或再生式電源技術,降低分散式電源併網帶來的衝擊,因此美國、歐洲與日本等先進國家近年都積極投入先進電網技術研究。

微電(Micro Grid)的主要概念為,將分散式電源以電力電子與資通訊技(ICTs)為核心進行系統整(Integration),以取代傳統電源的個別併網方式。微型電網應用範圍與分類依其電力等級、系統形式與使用者類型,可分為村莊微電(Village Micro Grid)、柴油發電微電(Diesel Mini Grid)及城市(鎮)微電(Urban Mini Grid)三種。村莊微電網為非併網系統,多用於電力基礎建設落後地區,提供基礎電力改善生活品質。柴油發電微電網亦為非併網系統,利用於島嶼、村落等不易併聯大電網區域,降低柴油發電成本和化石能源利用、提升電力普及率。城市(鎮)微電網則用於已具備電力基礎地區,建立次世代配電系統,使配電網可孤島運轉,以提高電力供應安全與再生能源使用。微電網的經濟性是吸引用戶的關鍵,最佳化的經濟分析將有助於了解真實市場下,微電網可帶來的整體利益。本研究將介紹核能研究所開發之微電網技術經濟性分析模式,並以核能研究所園區內的百萬千瓦級微型電網計畫作為雛型,提出假設性案例,同時利用線性規劃軟體,估算微電網在最低營運成本的狀態下24小時的最佳化排程。

 

微電網的概念與配置

微電網是將一系列的負載與微電源整合成為單一可控制的系統,向用戶提供電力與熱能。依CERTS (Consortium f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所定義之微電網,主要由靜態切換開(Static Switch)與微電(Micro Source)所組成,可與大電網併聯運轉,在大電網故障時亦可獨立運轉。微電網的構成需包含以下特(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9)(1)對等環境(2)沒有顯性的通訊系統(3)隨插即用(4)為規模可變系統(5)運用熱與電力結合系統改善效率(6)可在孤島運轉及併聯運轉間平穩的轉換。現階段微電網的建置包含可調度(dispatchable)發電,如燃氣引(Gas engine)、渦輪(turbine)、燃料電(Fuel Cell);另外不可調度的發電像是風力(Wind turbine)、太陽能發(photovoltaic)與生物質發(Biomass)Abu-Sharkh2006)。

儘管各國環境條件有所差異,但從各國已經成型的微電網來看,微電網主要包含使用再生能源為主的發電。現階段最常見到的為太陽能發電板或風力發電機,利用太陽能發電具有成本低廉的特性,除了起始的建置成本外,不需要再考慮額外的其他費用;但可能受到其天候與地區性的限制,以台灣來說,南部有較充足的日照,而夏季的日照也多於冬季。而風力發電並不會有日照強度不均的問題,以及黑夜與白晝的差別性問題發生,根據氣象局統計資料,台灣的風場豐富,平均超過每秒鐘四公尺的風速,也就是說具有發電的效益。

微電網示範園區再生能源整合儲能設備規劃營運成本分析能源自主化負載管理最佳化排程分散式發電系統GAMS建模能源經濟性評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