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精進台灣創業政策的策略方向與做法
林欣吾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在全球經濟發展歷程中,台灣的中小企業發展經驗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創業,不但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源頭,同時也是後續台灣邁入創新發展階段非常重要的動能,更是改善產業結構的重要來源。
全球化的經濟趨勢下,足夠規模的企業,確實有助於台灣這個逐步發展成熟的經濟體,引領相關業者在國際市場拓展市場,面對國際競爭。同時,如果能有足夠的創新創業動能,特別是所謂的機會創業,或稱科技創業,則一方面可以作為大型企業推升的動能,成為企業內的新事業部門,另一方面也將有助於相關產業結構的逐步改善。
依歷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統計,台灣的中小企業占整體企業家數,從2001年的98.18%,歷經全球金融海嘯後,緩步下降到2013年的97.64%,近年相對於整體企業家數的年增率也大約1%左右,同時中小企業的銷售額則從31.4%左右下降至29.4%。這些變化,大致可以了解創新創業動能,特別是有助於產業轉型的機會型新創事業,應是後續台灣鼓勵創業可努力的方向。
本文首先檢視當前的青年創業政策,接著將會從國際比較角度,找出台灣相對於機會創業表現優異國家之弱點,了解應予以強化的空間,並點出近年台灣所發展出有利的創業優勢;最後,將透過國際經驗與邏輯,分析台灣創業政策可以再精進的策略方向與可能做法。
我國當前青年創業政策概況
2013年10月行政院擴大政務會談,江院長宜樺提示「協助青年圓夢」,表示政府應重視青年的處境與未來的機會,期能夠透過政策與制度的規劃,整合相關部會的方案,協助青年創業;同時指示由馮燕政務委員召集相關部會研商,並由經濟部彙提「青年創業專案」。經過盤點,各部會原有協助青年創業相關方案共有48項(圖1)。隨後在2014年,為法規制度調整、早期資金及國際鏈結等因素,國發會進一步提出「創業拔萃方案」(HeadStart Taiwan),並預定以台北市花博公園會館為基地,建置一個國際性創新創業基地。
圖1 青年創業專案48項方案
從圖1創業拔萃方案所示相關政策來看,各政府部門確實都相當重視青年創業,不但都投入相關人力與資源協助,並且開始嘗試「整合」。不過,也由於有相當多的部會都重視,在各部會既定權責底下,加上多數方案都以計畫形式進行,各計畫多採委外模式,真正的整合需要投注相當大的時間。
再者,如深入觀察當中所有的方案內容,大致可以發現到幾個值得注意的性質:
1.所列的方案,多數是以教育、輔導育成、提供土地及經費補助為主,較缺乏實際創業過程中所需之相互激盪、人脈網絡與驗證等,而且經常政策所直接挹注的是創業服務業者,並非創業者。
2.各方案間,原本就不存在共同的推動目的與目標,各自有自己的方向。
3.由於缺乏共同目標,當然各方案間,彼此也不存在合理的邏輯或連結關係,例如:圓夢啟發後的個案,未必會進入到圓夢輔導階段。
整體而言,現有的方案係以提升整體創業環境友善度,創造一個適合創業活動的環境為目的,整體方案主要集中於提升創業資源取得便利性(占64%)。然而,除了創業環境友善度外,如何建立起一合理提高國內機會創業數量、提高創業品質的策略邏輯方向,以及積極地促成能夠自主發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應是後續政策積極努力移動方向。
機會型創業、青年創業政策、創新創業生態系、創業社區、技術商業化、產業聚落、製造優勢、國際鏈結、創新驗證、創業平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