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美、中貿易摩擦的成因與對亞洲供應鏈的預期影響
呂曜志 (2012/02/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2期》
首先必須釐清,兩國若產生貿易摩擦,不一定雙方存在長期的單向貿易赤字,以及有絕對的邏輯關係。台灣與日本,以及中國與台灣之間,長期都存在著顯著的單向貿易逆差,但台灣並不會對日本強烈提出改善兩者間貿易平衡關係的要求,相同中國對台灣也無明顯需求。反之,台灣雖然在中國市場擁有顯著的順差,但仍然對該國產品採取貨品貿易上的保護與平衡措施。可知A國對B國採取策略性貿易政策,藉以報復兩國所產生的貿易摩擦,並不一定建立在A國對B國存在逆差的事實。
因此,以往傳統論點認為,美、中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大部分來自於美國對中國所存在的巨額逆差,然而,以上觀點是否能夠充分掌握美、中貿易摩擦的原因?本文將從該角度切入,探討造成美、中貿易摩擦的核心問題,以及雙方在策略性貿易政策上的作為,進而說明對後續亞太經貿活動所引發的影響。
美、中貿易摩擦的再釐清
(一)一個假設的案例
在極度簡化的理論下,如果一個國家擁有對全世界課徵鑄幣稅的權力,這個國家事實上不用在意貿易赤字問題,只需要專心發展非貿易財產業(Non-tradable Goods),藉以提供居民足夠的就業機會與報酬即可。
假設一個只有A與B兩個國家的世界,其中A國只有包含一個國王,以及替國王提供服務的若干僕人;B國則擁有許多人口與天然資源。此外,假設A國國王發行的貨幣,可以自由流通B國家,並換取任何該國家所生產的貨品與勞務,則A國國王最理性的行為就是僅指揮身邊的僕人,從事一些非貿易財的經濟生產活動,其他可以透過貿易取得的貨品與勞務,只要透過發行貨幣向B國購買即可。當然在國王身邊的僕人同樣也需要這些貨品與勞務,因此,國王只要拿著從B國換取的貨品與勞務,向僕人換取服務,或是支持僕人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以便能夠持續命令其提供服務。
從這極端的案例當中,得到一些值得思考的觀察:
1.A國對B國存在著巨額的貿易赤字。
2.A國可以幾乎不存在生產行為,只需要基本的一些服務。
3.只要A國國王所發行的貨幣,能夠不打任何折扣地換取B國家生產的貨品與勞務,A國國民還是可以生存。
4.雖然A國對B國存在巨額貿易赤字,但A國不會抱怨,也不會有意透過策略性貿易政策去解決對B國的貿易赤字問題。
5.如果B國生產的貨品與勞務不夠,則A國發行的貨幣,將會同時造成A國與B國的通貨膨脹。
因此,貿易赤字在理論的世界裡,並不是造成兩國貿易摩擦與策略性貿易政策的必要條件,而引發其關鍵因素,事實上另有他者。
美中貿易戰、策略性貿易政策、人民幣匯率、新興產業、綠能產業、供應鏈重組、產業外移、亞太經濟、TPP談判、台灣因應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