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GDP可能和國民所得及福利差很遠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GDP可能和國民所得及福利差很遠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6/01/2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9卷第1期)》

GDP和實質國民所得有甚大差異

GDP(國內生產毛額)是最常用來代表經濟成長和發展的指標,有時也被含糊當成國民所得,但並非國民所得,有時也和國民福利的變化相去甚遠。依國民所得統計的定義GDP要代表的是國內生產的總數量,它可能排除了產品價值變化的影響;它也忽視有些生產成果屬於外國人,以及有些產量必須用來彌補資本的折耗而非本國人民真正能得到的情況。在國民所得統計中,其實有一個指標就叫做國民所(National Income),它GDP的定義及計算方式略有不同,GDP更能代表人民所得和福利的變化。但因為很多國家只GDP而沒NI的統計,因此做國際比較時常不得不GDP,結果竟使很多人只重GDP和它的成長率,而忘掉它和真正所得及福利的差異。

在國際化程度不高而經濟變化不大的時期GDPNI的差異也許相當穩定,因此GDP的成長率來代表國民所得和福利的成長也不會有太大的誤差,但兩者的差異會因更國際化及相對價格和生產結構的變化而加大。以我國近年的情況而言GDP平均成長雖3%,但NI來看成長率卻只1%,每個就業者平均的所得甚至減少(陳博志2011)。因此政府和學者有必要多瞭GDP可能造成的誤解,並多注NI和其他相關指標。
 

GDPNI的基本差異在折舊和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GDPNI第一個重要的差異GDP含了外國人在本國賺到的所得,卻不包括本國人在外國賺到的所得。因此當外人投資和外勞相對增加時NI及本國人民實際所得和福利的成長可能就不GDP。特別是有些國家用租稅減免來吸引外人投資,而跨國企業就利用移轉定價等方式把利潤作帳到這低稅或免稅的國家,使GDP增,甚至使人誤以為那個產業在該國家真的快速發展。

GDPNI第二個重要的差異是折舊GDP量的是總產量,而各種生產都會折耗掉它所使用的一些資本設備,有些資本設備即使不用也會自然損耗或過時,要把這些折舊扣掉才是人民真正得到的產量。而生產方式愈資本密集,以及生產設備技術更新的速度愈快時,資本折舊即愈多。不幸我國近年好發展了不少這類產業,它們大筆投資時GDP的一部分,因此GDP的金額看起來更大,它們後來的巨額折舊也仍算GDP中而不會GDP拉下來,但卻使GDPNI的差異擴大,造NI和人民所得及福利成長遠不GDP的情況。
 

貿易條件改變使實GDPNI出現重大差距

一般經濟學教科書多只講上述兩項差異,在用當期價格計GDPNI時,也確只有上述兩項差異。然而由於物價一直在改變,為了比較不同時期GDP和各項國民所得數據,統計上必須設法把物價的變化扣除掉,來推算實GDPNI等國民所得相關數據,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成長率便是扣掉物價變動之後的實GDP之成長率。假設各種產品價格的變動率都一樣,這過程只是扣掉通貨膨脹率或一般物價上漲率,並不會造GDPNI之間相對關係的變化。但實際上由於各種產品的價格上漲率並不相同,結果就使GDPNI的關係改變,甚至產生甚大的扭曲。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出在進出口產品相對價格,也就是所謂貿易修件的改變。近幾年這項平減方法有時使我國的實GDPNI高估逾新台幣一兆元,也使GDP的成長率NI的成長率高很多,但由於其中的道理和方法較為複雜,一般人甚至很多經濟學家都搞不清楚。

實務上扣掉物價變化以比較不同時期GDP的方法,是把兩期GDP之各項目或產品都用同一年的價格來計算,稱為某某年固定價格GDP。例如,今年消費品的價格若是去年1.03,則把今年的消費支出金額除1.03,即是用去年價格計算之今年消費金額。GDP所含的各項目都這樣調整後再加總,即可得到用去年價格計算的今GDP。拿這用去年價格計算之今GDP被用去年價格計算之去GDP除,即可知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之後,今年GDP是去年的多少倍或成長了多少。

GDP國民所得實質GDP經濟成長率貿易條件資本折舊外國投資所得分配經濟統計福利指標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