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啟動研發聯盟共創產業新局——以W-Team、M-Team為例
鄭漢榮 (2013/06/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6期》
台灣之特色,在於中小型廠商占整體廠商家數之比重超過90%,換言之台灣之廠商普遍規模有限,而難以承擔研發所需投入之高額成本,也因此突顯研發聯盟之重要性。
目前國內研發聯盟最知名之案例,莫過於自行車產業之A-Team,其發展目標自過去的協同管理,轉移至讓台灣成為自行車天堂,並使自行車產業得以根留台灣,更引起其他產業仿效,故可知研發聯盟影響層面並不僅限於單一廠商,而是廣達複數廠商,甚至可擴大至產業層面,因而對廠商、產業及國家競爭力影響甚大。但正如同其驚人之潛力,研發聯盟之經營也格外艱辛,諸多課題包含如何有效深耕、乃至於成長茁壯、自立自強,即成為研發聯盟之重要課題。另一方面,各式研發聯盟存在目的係有所不同,如何釐清即為難處。
為此,本文針對於2012年台灣木工機械產業成立之W-Team,和於2006年工具機產業成立之M-Team做比對研究,探討國內研發聯盟發展之關鍵。有鑑於W-Team與M-Team仍處於發展階段,故將從第一線的訪談,根據業界實際經驗作為判斷未來成功的關鍵。之後,透過比對W-Team與M-Team之異同,作為台灣政策上推行研發聯盟之參考,以期未來能夠開創產業新局。
台灣木工機械產業之W-Team
W-Team成立之背景在於,台灣木工機械產業雖以單機優勢而見長,但卻面對德國、義大利以整廠整線之攻勢,以及中國追趕所形成的上下擠壓。有鑑於此,為有效提升競爭力,故於2012年組成W-Team,並由經濟部工業局與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Precision Machinery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以下簡稱PMC)共同輔導推行木工機械之智慧自動化產線。
為此,本文在此透過與台灣木工機械產業相關業界人士之訪談內容,瞭解W-Team運作上的困境,並瞭解未來W-Team之展望,茲將其意見內容綜整如下:
(一)W-Team慎選發展起點
台灣區木工機器同業公會與業界共同推動W-Team的初衷,係提供智慧自動化之產線,以契合節約人力之市場趨勢,來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畢竟若台灣再不強化競爭力,就會如昔日日本被台灣打倒一般,換台灣被中國箝制。
W-Team一開始選擇實木地板線為第一條智慧自動化產線,亦即所謂「W1」,在於實木地板算是比較好做的產品,而且房子要住起來舒服就要選用實木地板來鋪設,畢竟花岡岩地板與實木地板的質感大不相同,再者現在小朋友都喜歡在地上爬。換言之,台灣廠商並非一開始就直接瞄準整廠整線,而是先從難度較低的特定產品之產線開始著手。
不過,儘管實木地板較為容易,其實一開始還是要有廠商負責串連而擔負領導角色,當廠商有共同意願、目標一致時方能開始分工合作。當然,機台串連的開發過程由於是從無到有的性質,的確碰到許多困難,例如:機構的設計、機電整合等都是種種挑戰,因此與PMC開會次數即高達數十次以上。
(二)發展關鍵不僅限於技術面
技術層面並非W-Team推行時所遭遇的唯一阻礙,在市場面、人才面等部分其實也有待突破:
1.市場面
出國辦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但是需透過展示方能吸引、說服客戶;另外W-Team在推行上也可以尋求本土家具廠商的支持,畢竟業者也會面臨中國人力成本問題,也已出現回流台灣現象,所以也需要透過智慧自動化產線解決人力需求。雖然台灣木工機械廠商可藉由就近服務本土家具廠商,而能夠驗證、強化產線品質,但如何說服對方、爭取信心即成為關鍵。
2.人才面
W-Team所追求的不僅是智慧自動化生產之技術提升,其實也包含服務能力的提供,換言之客戶購買的已不是產品,而是解決方案,但如此一來即需要高素質人力的投入。為此,不論是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進修,抑或是高素質新血的注入,都是廠商要面對的挑戰。
研發聯盟、產業升級、智慧自動化、工具機產業、木工機械、技術創新、產業協作、競爭力提升、技術商業化、政策支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