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淺談物質流在產業環境會計之應用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淺談物質流在產業環境會計之應用

李育明(作者為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  (2006/11/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1期》

工業生態學與物質流分析

物質流分析是以系統的觀念,評估工業生產環節資源或物質之投入產出狀況,進而探討其對應之環境衝擊或環境成本。因此,物質流分析一般廣義界定為「工業生態學」之系統整合方法,亦即以系統分析方法,探討工業系統和生態體系的交互關係,當二者達適度平衡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即可『兼籌並顧』。工業生態學1970年代便有學者開始探討,而1990年代成為學術研究的學門。有關工業生態學之發展歷程,蕭登(2003)有詳盡之整理。依據蕭登(2003)之整理:「在工業生態學的概念下,經濟系統是人類於產業社會與自然環境間的一大環節,是不能被隔離檢視,意即,工業生態的概念基礎是提供在一個系統方法,據以去量測人類經濟世界與自然環境間的互動,當達到適度平衡,人類經濟社會與周遭生態環境才能和諧共處。」至於工業生態學之定義,目前則尚未有統一的看法。簡單來說,工業生態可定義為「生態理論於工業系統的應用或工業的生態再造」;抑或將工業活動視為「工業代謝(Industrial Metabolism)流程,亦即將工業系統中物質和能源的流動,類比為生物體之新陳代謝流程,並期提升至如地球生物(Biosphere),其物質利用可達封閉且持續循環的境(Ayres and Simonis, 1994)。依據生物圈的概念,地球為一大型生態系統,各經濟體則可視為生物圈的個別系統,個別系統下又由許多人類文明活動成分組成,工業生態學即是擴展生物圈之概念,分析工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其間包括能源與資源之利用與投入、系統間物質與能量之流動、以及廢棄物或剩餘物質之產出(Gradel and Allenby, 2003)。儘管定義殊異,工業生態關注的議題卻不外乎下列四類(摘譯自國際工業生態學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dustrial Ecologyhttp://www.is4ie.org):

1.探討工業系統物質與能量的流動以及其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互動關係,以尋找降低工業活動衝擊環境的方法或途徑。

2.基於降低耗損自然資源之理念,探討研究去物質(Dematerialization)或去碳(Decarbonization)的可行方法。

3.考量產品生命週(Product Life Cycle),研究探討如何減少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內對環境的衝擊,以提升其環境友善程(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4.研發促進工業體系朝「去物質化」方向進化的理論、方法與技術,並研擬促成產品環境化設(Design for Environment)與環境化生(Manufacture for Environment)的契機與實施方案。

總的來說,物質流分析主要以資源或物質為對象,評估其由開採到棄置等各生命週期階段的工業代謝過程。綜合彙整相關文(Steurer, 1996; Tjahjadi et al., 1999; Bringezu, 2004),物質流分析依其探討對象可分為三類:經濟體的總物質需求分(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TMR);塊材物質流分(Bulk-MFA),例如石油、塑膠、木材等塊材物質之流動分析;以及針對特定元素進行之工業代謝分(Substance Flow Analysis, SFA),例如重金屬、氮化合物等元素或化合物之流動分析。經濟體總物質需求分(TMR)主要用以評估國家整體資源善用程度,並研訂去質化或循環型經(Cyclic Economy)之政策發展方向;塊材物質流分(Bulk-MFA)則可用以分析塊材物質之工業代謝循環概況,進而研擬各項材質物品或容器之回收政策;特定物質工業代謝分(SFA)則可用以探討若干毒性較強或環境累積性較高之元素或物質,其於環境中代謝消長之循環關係。依Steuer(1996)Tjahjadi et al.(1999)之研究建議,物質流分析所關切之對象、決策管理議題類別與其對應之尺度範圍如1所示。

物質流分析環境會計工業生態學物質流成本會計生命週期分析資源生產力環境衝擊廢棄物處理減碳可持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