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中小企業對外投資之動機與型態探討——以台商投資越南為例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中小企業對外投資之動機與型態探討——以台商投資越南為例

黃富娟  (2008/10/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0期》

對外投資的企業規模與競爭優勢

1980年全球新興市場的崛起,以及其跨國企業資本移動能力的增加,加上企業視對外投資為提振國際競爭力的一種途徑,因此亟欲透過「投資」以與國際生產連結(engage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並藉此取代傳統「市場交易」之貿易型態(注1)。這些因素皆造就了全球「外人直接投資」的持續激增。「外人直接投資」流量大增,在地理分布上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全球參與榮景。在這波趨勢當中,突顯的是台灣以「製造業」為主體之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大幅增加。中小企業(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素以靈活與彈性著稱,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國際產業分工的重整,中小企業礙於成本與利潤考量,逐漸外移,或者藉由對外投資布局作為發展策略。

企業對外投資憑藉的競爭優勢有哪些?「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將企業對外投資的優勢,歸納為「所有權」、「生產流程與價值鏈」、「網絡關係」與「組織文化」四大構面(參閱表1)(注2)。這些優勢本身,又依據企業、投資國環境資源,以及在國際經濟結構中的發展階段與位置,而呈現不同的向度。從這些因素來解析企業對外投資的稟賦,呈現出的是複雜的多重因素與內外環境作用下的結果。


1  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優勢

從企業「規模」來看企業對外投資的稟賦(參閱表1與表2),大型企業通常擁有資金、人力資源、技術優勢、產品與服務能力與網絡關係。大型企業的對外投資,除了產品與服務之生產流程的優勢外,亦經常藉由品牌或技術的授權,擴大市場影響力,也因此大型企業的對外投資通常是尋求市場的「擴張型」投資。

更確切地說,大企業的經營策略,首要之務在於建立以全球為生產腹地的世界供應體系。為此,大型企業積極對外擴張,並在主要消費市場(北美市場、歐盟市場、與崛起的中國、東南亞等)進行投資布局,以達到全球投資運籌、區域彈性調配的綜效。

因為,對於大型企業而言,「無形資產」(intangible property)如品牌價值,唯有透過在地化的生產搭配,才能進一步發揮品牌的功效,而具有「所有權」的公司(licensing firm)通常藉由授予外國企業以解決在國外市場資訊取得之問題。而對於外國企業而言,其優勢即在於提供當地資訊;其次,跨國企業也經常以海外設立生產、銷售或服務據點的方式,將市場交易予以「內部化」(internalization)。這樣的作法得以降低交易成本(如關稅)與潛在風險。

 

2  企業規模3對對外投資布局的影響

 

反之,中小型企業從「規模」上來看,經常意味著難以達到規模經濟。中小企業礙於資源缺乏,對外投資主要仍以追逐原物料、技術等生產成本優勢而來的「防禦型」投資(注6)。以台灣為例,我國中小企業通常不具「所有權」優勢,或是「所有權」並非體現於品牌,反而是效率與彈性生產,以及掌握關鍵技術。

這種企業規模的落差,亦呈現在對外投資策略上的差異。在全球市場上,中小企業經常難以在商品市場上與大型企業進行競爭(注7)。充其量,中小企業僅能在鄰近國家或區域性的發展上,獲取較大空間,或是藉由出口導向的貿易活動,來維繫發展。為此,中小型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時,通常以「網路關係」來形成所謂的群聚效應,以連結生產的因素。

中小企業對外投資製造業防禦型投資越南獨資合資台商全球化成本控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